“降黏引驱”开发先导试验见成效

  井组日产油11.5吨,比措施实施提高了4倍,勘探开发研究院在王家岗油田王152块开展的“降黏引驱”开发先导试验见到了成效,胜利油田亿吨深层低渗稠油有效动用见到曙光。

  胜利油田深层低渗稠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亿吨,是胜利油区最大的未开发稠油储量阵地。油稠、渗透率低、埋藏深,几个不利因素“绑”在一起,成为挡在该类油藏实现效益开发前的“连环阵”。

  “之前尝试过蒸汽驱,但是到了1500米以下,蒸汽携带的热量损失太多,无法让稠油有效流动起来。”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兼稠油热采开发研究室主任吴光焕说,之后实施压裂防砂等开发方式也都收效甚微。

  上世纪90年代,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便围绕罗家深层低渗稠油有效动用,开展中石化十条龙项目攻关。“十二五”期间,又依托中石化集团公司攻关项目《深层稠油油藏筛选与评价技术》,在罗家-垦西地区开展深层中渗稠油攻关并取得突破,但深层低渗稠油开发一直是“只开花不结果”。

  如何让深层低渗稠油动起来,核心是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关键是降低稠油的黏度。低油价以来,围绕发展低成本、绿色低碳技术,科研人员又探索了稠油冷采、化学降黏等开发方式,“最开始用在油井的吞吐上,后来又发展到降黏剂驱。”吴光焕说。能否把两者结合起来?按照这一思路,科研人员进行了艰难探索,并与采油厂充分结合后,选取王152块沙四段作为试点开展攻关研究。

  王152块沙四段是胜利深层低渗稠油油藏的典型代表。该块储层渗透率低、埋藏深、原油黏度大,自2011年投入开发以来,采用了多种开发方式,均未实现有效动用。

  项目启动以来,科研人员围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计划,针对王152块面临的难题,从最初的蒸汽吞吐、吞吐转汽驱热采开发,到常温水驱、高温热水驱,再到二氧化碳+增溶降黏剂吞吐开发、降黏剂驱、降黏引驱等方式,多方反复论证研究各类开发方式的经济技术可行性,优化对比了60多个方案,最终提出了“降黏引驱”的开发方式。

  所谓的“降黏引驱”,就是在水井注入降粘剂进行驱替,同时在油井注入降黏剂进行吞吐引效。“这就好比‘牵牛’,后面推着,前面拉着,让它动起来。也像是一套‘组合拳’。”吴光焕这样比喻。

  4月5日,王152-斜6试验井组“降黏引驱”现场试验开始实施。经过闷井后开井,井组3口井峰值日产油11.5吨,比措施前提高了4倍,截至目前日产油稳定,并已累积产油200余吨,取得明显成效,深层低渗稠油有效动用有了实质性进展。

  吴光焕初步算了一笔账,“降黏引驱”的桶油成本在50美元内,下一步,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做大王152块深层低渗稠油开发,这为亿吨深层低渗稠油有效动用找到了方向。

信息来源: 
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