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钻井生产保障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创效增收


  今年,渤海钻井总公司生产保障一队搬安班班长王海军的绩效工资有四个月都超过3000元,最高达到了4700元。相比去年每月一两千元的绩效工资,这样的收入,他比较满意。

  自渤海钻井实施主辅分离、分配机制改革等措施以来,更多员工像王海军一样,享受到了改革红利。从墨守成规到大胆求新,从疲于温饱到自给自足,从人员冗余到求才若渴,历时一年多,生产保障中心在创效中实现逆势突围。

  2017年11月,原河口、仙河工程部的安装、外修、水电等后勤单位整合优化,渤海钻井生产保障中心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

  生产保障,顾名思义就是保障好钻井生产任务,这是大前提。除此之外,生产保障中心还能靠什么挣钱?

  生产保障中心主任付瑞杰说:“中心刚成立时,压力确实大,员工平均年龄大、观念还比较保守,基本上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干,干一个活,拿一份钱。”

  这两年,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经过“寒冬期”和深化改革的双重洗礼,眼看着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市场不断回暖,生产保障中心的员工们坐不住了。“谁说生产保障中心只能干井队的活?我们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电工、水暖工、维修工,机关、后勤单位的活能不能干?油田兄弟单位的活能不能干?社会单位的活能不能干?”王海军和他的同事们悟出的道理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企业多创效,员工多拿钱。

  2019年初,全员找活儿行动在生产保障中心迅速开展。从中心领导到普通员工,只要打听到公司机关、后勤、井队,或者兄弟单位甚至社会上的相关工作量,就会第一时间上报,再由中心领导出面揽活。

  对于原本收入相对固定的普通员工来说,这样的变化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消息。王海军带队参加完井队的本职搬家安迁任务后,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搬家井队的吊装指挥。要是干完活还有余力,还可以申请参加其他承揽任务,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岗位间的壁垒被打破了。

  2019年前三个季度,生产保障中心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揽了机关、后勤及相关单位的维修、维护等业务,累计赚取劳务费用约18万元,节约了大量外委费用。

  “只要愿意干,创效点还有很多!”付瑞杰说。以往,井队设备发生故障后,会上报公司机动部门,再由机动部门联系厂家或专业化公司进行修理或换新,不仅流程复杂、耗费时间长,关键是维修或更换的价格昂贵。

  生产保障中心干部员工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几次向井队毛遂自荐,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设备维修,技术水平逐渐得到井队的认可

  去年10月,付瑞杰跑井时,偶然听到井队员工的抱怨:每到一处,消防房的照明灯就需要接电扯电,搬迁期间没有电力,晚上看井也没法照明,十分不方便。针对这个问题,生产保障中心马上开展了消防房替代灯具研究,发明出一种完全利用太阳能供电的LED照明灯。该灯具安装移动方便、亮度高、质量稳定,关键是对比市面上动辄数万元的工程照明设备,新型灯具造价仅2000多元。

  仅仅45天,新型灯具就在全公司30支井队推广安装完毕。随后,他们又进一步开拓了公司设备库这个市场,累计为钻井队和设备库安装了202套太阳能LED照明灯。

  经过2018年投石问路,2019年生产保障中心维修业务费水涨船高。据统计,今年1~8月,他们共承揽钻井队防爆电路维修和设备维修项目150余项,赚取劳务费81万多元。


信息来源: 
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