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力量参差不齐,技术落后,市场狭窄。成立之初,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的日子并不好过。
思路一转天地宽。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打破思维定式,以转观念破题,创新服务模式和劳动组织形式,1~9月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完成目标进度的111.43%。
变革思维
“事后维修”变“事前维保”
213条管道、60多公里实施管线维保,这是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现河维修大队去年交上的一份成绩单。
“别看数据不明显,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次思维的变革。”现河维修大队大队长王淑明说,“那就是维修方式的变革,从‘事后维修’到‘事前维保’。”
思维的变革,源自于专业化改革带来的思想冲击。
谈起改革之初的窘境,王淑明直言,维修队伍一直依托采油厂,等活干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别提引进新技术搞发展了。
专业化整合,让王淑明以前不敢想的变成了现实。不仅如此,现河维修大队还走在了试点改革的最前沿。
2019年年初,现河维修大队取消基层队编制,压扁管理层,由原来的5个基层队整编为13个项目组,囊括电器维修、大罐防腐、自动焊接等主要业务。原维修队的基层干部纷纷转变身份,从管理层向主力工种转变。
干了5年安全责任监督的陈立志,现在成了管道检测项目部的主任。
“完全门外汉,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管道检测技术,有些本领恐慌。”谈起新工作,陈立志有些忐忑,“毕竟管道检测技术直接关乎‘事前维保’服务的质量。”
怕,也要硬着头皮干。现河维修大队请来海检公司对项目部人员进行培训,从雷迪PCM150检测仪的使用,到提升管道检测质量,陈立志学得津津有味。
一年的时间,管道检测项目部先后对现河油区60多公里的管线实施“事前维保”,管线检测准确率达到100%。
虽然一直在现河采油厂干维修,但是对管线实施“事前维保”却让陈立志首次有了成就感。
“以前干安全最担心的是环境污染,现在干管线监测就把这样的担忧提前消灭在萌芽中。”陈立志说。
现河维修大队只是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维修方式变革的一个缩影。自今年年初以来,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分别与现河采油厂、滨南采油厂和鲁胜公司等3家二级单位协商合作,对部分管道进行检测维保,把安全环保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现如今,超前维保技术、碳纤维管道防腐加强技术、陶瓷防腐保温一体化技术等7项成熟的新技术,为油田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思维
“大包+小包”变“利益共同体”
从等活干的维修大队,到与滨南采油厂签下“大包”协议,滨南维修大队大队长陈义贵感受到了专业化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
原来,由于业务量不饱和,部分设施存在消防隐患,改革之初的滨南维修大队存在创效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
“感受到压力就要思变,不能只‘守摊子’,更要‘迈开步子’。”陈义贵感慨地说。
今年年初,陈义贵带着机关人员主动找上门。在走访滨南采油厂管理五区时,他们发现该区所辖的4个注水站泵房每个班只有一至两名员工负责泵房的日常运行,当泵出现故障时,等待维修时间较长。
正是这次偶然的发现,让陈义贵找到了突破点,更促成了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与滨南采油厂“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大队集合经营、管理机关人员和技术骨干共同研讨,量身定制《管理区各泵站开展泵维护业务细则》,为该区6台柱塞泵提供每周2次的上门服务,从巡检、保养维护到每台泵建立运行档案,实施一泵一策“保姆式”跟踪服务。
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甲方的信任,滨南维修大队先后与滨南厂管理五区、管理七区、管理四区签署了“保姆式”的“小包”服务。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滨南采油厂将整个厂的电气焊动火维修业务全权交于地面维修中心负责,这就是名义上的“大包”协议。
从“小包”到“大包”,背后折射的是服务理念的改变,站在甲方的角度考虑需求,建立共赢的发展之道。
“服务理念的转变倒逼着服务质量提升,中心推行责任岗号管理法,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服务满意率都达到了100%。”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经理、党委副书记刘为民说。
自实施“利益共同体”以来,滨南采油厂设备运转时率、泵效均得到提高,维修中心劳务收入也比以往提高20%~30%。现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已经与滨南采油厂、现河采油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利益共同体”。
超前思维
“绿色维修”变“绿色服务”
10月末刚刚成立,滨南维修大队尚林服务部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突击战”。
15分钟集合抢修队伍,2个小时完成80米单井管线的抢修。对于地处偏远的滨南采油厂管理二区来说,这在以前根本无法实现。
变化,源自于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以“三十分钟服务圈”为代表的绿色服务生产模式的实施。自中心成立以来,为解决甲方偏远管理区的服务难题,中心相应成立了9支应急抢险分队,全面承担起日常周边应急抢险工作。通过高质高效的行动,减轻污染,践行绿色维修理念。
“更大的变化在于中心‘绿色服务’理念的实施,从事后抢修变事前维保,从动火施工变不动火施工,为甲方量身定制‘绿色维修’。”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安全总监胡东坦言。
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环保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实际生产中,大型动火施工作业由于风险级别高,具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时间限制,像一级动火仅有24小时时效,而且站库停输停产直接影响正常生产运行。
碳纤维管道防腐、陶瓷防腐保温一体化等新型技术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
“这种新技术不需要动火作业,而且保温效果可以达到7年之久,环保又实用,市场认可度高。”胡东说。
事实上,早在2018年成立之初,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党委就把“绿色维修”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绿色服务贯穿每一道施工环节,成为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年来,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维修的科技含量,而且实现了绿色无污染维修,新的理念稳稳地占据了市场,创效超300万元,成为维修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这场涉及‘思维、市场、服务’的变革中,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全员转变观念,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敲开市场大门,培育了中心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竞争力。”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党委书记冯金忠说。
面对成立之初维修力量参差不齐、技术落后、市场狭窄的严峻形势,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打破思维定式,以转观念破题,努力创新服务模式和劳动组织形式。思路一转天地宽,1~9月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完成目标进度的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