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的时候都更加迫切。11月5日,油田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隆重表彰三年来为推进油田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大会鼓舞人心,引发油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油田党委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崇尚和科技人才的重视,令人振奋,表示一定扎根胜利,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大会上,曹绪龙、王涛、张奎华等6位优秀科技者,结合个人勇攀科研高峰的体会,作了触及人心的报告。与会人员,无不为他们身上那种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投身科研的精神所折服。
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在听了曹绪龙的发言之后,评价道:“要敢于有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精神’。”
“没有一项技术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它伴随的是挫折和失败,越是黎明前的黑暗越是要咬牙坚持下去,才能见到曙光。”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博士后姜祖明听完报告后深有感触。
大会发言鼓舞了在场以及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为国找油’的使命担当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井场就是科研现场,满足油田的生产需求就是我们科技人的追求。”东辛采油厂工艺所副所长李力行在看到报道之后,深受鼓舞。
谁牵住了科技的牛鼻子,谁就掌握了未来。大会上,孔凡群指出,在科技上领先一步,就能在发展上胜出一筹。因此,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稳油增气降本解决当前矛盾谋划长远发展的关键,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听到报告后,第一次参加科技盛会的第九届科技英才银奖获得者芮拥军兴奋不已,科技大会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让芮拥军备受鼓舞。
“得到这个奖项我们深受鼓舞,也让我更有信心干好科研。报告中指出了未来在东部、西部和中部浅层和深层的勘探方向和目标。这激励着我们必须结合着油田需要和热点来研发新的地震技术。”物探研究院物探方法室主任芮拥军说。
这样的呼声,在基层一线不在少数。在科技大会上孔凡群强调,要解放思想,拥抱革命,大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全员创造潜能。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单位,技术检测中心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收听收看大会实况,“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创新人才成长通道的建设,这让我们觉得在胜利油田发展大有可为,也坚定我们为油田作贡献的信心。”技术检测中心质量监督检验所化工室主任唐永安说。
油田采气技能大师李志明从报告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科研人员队伍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让技能操作人员有了参与科研攻关项目的机会。我要把大会的精神带回去,让大家感受到油田对技能人员的重视。”李志明说。
大会要求,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油田创新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如何按照大会的精神,把科技创新转化成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九届科技英才金奖获得者孙业恒身披绶带更觉重任在肩。
“今天能获得这个奖项,给予我们科研工作者一份新希望与期盼,身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激发我们为胜利油田的高质量发展继续努力奋斗。”油田开发高级专家孙业恒说。
孙业恒表示,稠油热采技术使普通稠油的采收率能够提升20个点以上,为将来提高稠油采收率描绘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在大会报告中,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近年研发的测调一体化技术、套损井液压修复技术和微生物驱等新技术,都名列其中。据了解,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近5年来新技术推广工作量翻了一番,年措施增油量由原来的35万吨提升至70余万吨,全院产值由2016年2.2亿增加至4.7亿。
“虽然有成绩,但更应该清醒认识现状。孔总在讲话中强调,目前油田难动用储量高效开发、大幅度提高采油率、页岩油效益开发等关键工艺亟待突破。因此,我们院更觉责任在肩,保障工程技术接替有序、储备充足,支撑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钱钦说。
如何突破海上化学驱规模化应用瓶颈?海洋采油厂科研所所长王志伟表示,创新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开展不同类型油藏单井提产能工艺技术攻关,加强大位移钻井技术的研究,为“十四五”产能建设做好接替,为海上油田高含水阶段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