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储量的上报逐渐回暖,2023年控制+探明储量要达到4亿吨。完全成本2020年要实现50美元/桶目标,并持续稳定下去。2340万吨原油产量成为退无可退的底线,较长时间内持续稳定是今后发展的基石。
回看过去走过的路,充满着艰辛。但前进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创新的脚印。油田在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创新支撑作用逐渐增强。
展望前方,路途依然坎坷。高效勘探亟须新的理论技术支撑,效益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难题依然高悬,安全环保、高能耗等问题逐渐凸显……
油田这艘能源巨轮如何中流击水?
不畏风雨侵袭,不惧逆流汹涌,科技创新犹如强劲的发动机,给这艘航行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航道的巨轮,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劈波斩浪向未来。
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立足发展难题,强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在破难解困中奋勇向前
利用单点高密度地震取得的资料,油田物探研究院沾车室主任高秋菊对渤南油田十区的老井进行复查,上报预测储量近860万吨。而这只是开始。随后,高秋菊利用新的地震资料,在罗家地区部署了9口井,目前已完钻7口,均下油层套管正在试油,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单点高密度地震取得的资料与原有的资料相比,相当于将地下放大了8倍,看得更清楚了。技术手段提高资料的精细程度,从而提升研究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油田立足实际,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油气勘探最有潜力的目标上抓突破,在油气开发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抓创新,在生产经营最薄弱的环节抓优化提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走过了55年,但储量区之间目前存在不少空白区,潜力仍较大。发展技术是实现勘探目的、提高勘探效益的利器:走滑断层具有封堵性的新认识焕发了潜山勘探活力,新增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近3000万吨;准中探区提出走滑断裂发育新认识,解决了隐蔽目标成藏问题,沉寂10年的永进油田重获新生……
技术的突破为开发实施老区有效调整、新区快速建产,实现持续稳产提供支撑:研发长井段多级压裂工艺,累计动用地质储量3500万吨;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注采耦合等技术,累计增油120多万吨;低渗透油藏高效增注分注等技术治理双低单元,累计增油20多万吨……
技术进步为管理提升、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手段:多功能模块化自动修井作业装备,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大幅度降低抽油机载荷、延长管柱寿命;“PCS生产运行系统”实现生产现场和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更为高效和便捷……
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着油田向更具活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方向前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尽管过去了近2年时间,但勘探开发研究院沾车室工程师石泉清带来的效应持续发酵。
2018年年初,按照新制定的《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发现成果奖励办法》,胜利油田对勘探发现成果进行奖励,共发放奖金2920万元,个人最高得奖25万元。石泉清成为了那个“幸运儿”。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边人非常羡慕,但同时也认识到,只要踏实研究,取得新发现或者提的井位符合设想,就会得到奖励。
2017年以来,油田为鼓励对高效勘探、效益开发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同时申报国资委科技成果转化奖,大幅度提高油田科技奖励力度。从2016年的1648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5439万元。
持续增加的奖励,激励着科研人员潜心专注研究的热情。每天夜晚,灯火通明的勘探开发研究院大楼成为胜利广场的一道独特风景。挑灯夜战的科研人员点亮地下未知的油藏,坚定“干什么也不如在油田干科研好”的信念。
面对能源领域对技术的高要求,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造的活力,从容应对面临的挑战。
油田加强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畅通发展渠道;实施个性化培养,推进“名师带高徒”、挂职交流机制建设,全周期关注人才成长……
近年来,油田逐渐形成了以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高级专家,油田首席专家、高级专家为龙头的人才队伍。
2018年,油田成立由中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或油田首席专家担任组长的16个勘探开发重点工作项目组,破解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困境,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近三年内实现效益增油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原始创新和科技进步。三年来,油田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50项,中国专利奖5项,获得专利授权1375件,其中发明专利378件。
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剖析规模效益稳产瓶颈制约和潜力方向,编制“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支撑油气主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较长时间内稳产2340万吨,2020年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三年前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实现。
再看目前油田面临的难题:规模、优质储量资源接替不足,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仅为20%,探明未开发储量经济有效动用难度大,开发进入中后期成本难以控制……
稳产,降低成本,而且还要长期坚持,对于任何一家能源企业来讲都非易事。
油田效益稳产要靠科技,油田永葆活力要靠创新。
作为当前提高采收率的撒手锏技术,化学驱每年为油田增油100多万吨。但适用的油藏越来越少。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科研人员并不是太担心这一问题。据介绍,这项发端于二十世纪90年代的技术,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下,应用范围持续扩大。
问题一个一个出现,然后被一一化解。这是创新给予科研人员的信心。目前,油田持续攻关高温高盐聚合物驱和高温高盐断块油藏非均相驱,突破后预计可推广储量2.9亿吨。
被寄予厚望的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已进入矿场试验阶段。如取得成功,可覆盖至少7500万吨的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高5%以上。
页岩油是未来最大、最有利的接替类型之一。“济阳坳陷页岩油气勘探攻关与评价项目组”作为勘探八大项目组之一,对页岩油气地质甜点构成及控制因素等内容进行数年的攻关,在济阳坳陷评价出页岩油的资源量达40多亿吨。油田勘探人员对已经开钻的页岩油探井——义页平1井实现商业发现充满了期待。
信心同样体现在了长远规划中。油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制定“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从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工艺再到智能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以期用创造性的成就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到第二个十年时具备世界一流的价值创造能力,百年油田基础更加坚实。
50多年的老油田,在创新中历久弥新,生机勃勃,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