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稠油开发极限——记孤岛采油厂油藏动态分析专家毛卫荣

  

  “从事地质开发工作24年,带领技术人员挑战开发极限,使孤岛稠油连续14年实现百万吨效益稳产,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提到稠油开发,49岁的毛卫荣眼睛放光,像个热血青年。

  孤岛稠油百万吨效益稳产并不断攀升新高度,每一项挑战极限的技术突破、每一吨挖潜增效的进步收获,都给予毛卫荣极大的自豪感。他先后有67项成果获得油田以上奖励,被评为中石化“油田开发突出贡献者”、胜利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敢想才有新发现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毛卫荣最喜欢唱的歌。

  虽然五音不全,但第一次接触这首歌,毛卫荣就喜欢上了。1994年7月,他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油藏工程专业毕业,1995年在作业队实习锻炼了1年,被抽调到孤岛地质所稠油开发室。

  那个时期,孤岛稠油年产50万吨,属于特殊稠油油藏类型。50万吨年产规模被认为已经达到了开发极限,要进一步扩大产量在国内外都没有技术先例,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毛卫荣就偏偏不信这个邪。脑中有油无禁区,敢想才有新发现。在编方案、打井增效的过程中,他常想,目前200米反九点井网注汽可以实现50万吨的产油能力,那井网之间有没有潜力?

  带着疑问,他深入储层精细研究,将原来的地层对比由层系、小层再细化,更细致地去了解储层情况。这项工作不仅提高了方案编制准确性、保证了新井成功率,而且指引他向井网间方向挖潜。

  任何通往成功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十年磨一剑。经过无数次分析模拟,结合取心资料,他建立了不同井网下稠油加密技术界限标准,提出根据韵律层展布优化布井方式,对多薄层采用直(斜)井开发、单层及韵律层采用水平井开发的组合布井,使孤岛稠油产量在2005年首次踏上百万吨建设规模,成为胜利油田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

  挑战极限 乐此不疲

  孤岛稠油虽然实现了百万吨规模效益,随之而来的是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不明朗的困扰。

  当时,集团公司选择在中二北馆5开展重大先导试验,这让毛卫荣激动欣喜。“一想到接替技术能赢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没有任何现场技术可借鉴,他带着技术人员边摸索边总结,一头扎进这项实验钻研起来。

  突破传统认识,他提出通过高干度蒸汽克服油藏高压扩大蒸汽腔、利用化学剂提高热水带驱油效率、应用泡沫剂调控热前缘扩大波及体积的想法,参与创新形成热化学蒸汽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试验区采收率由30.7%提高到56.9%。孤岛稠油整体采收率达到31.6%,比油田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百万吨效益稳产达14年。

  毛卫荣这股爱钻研的劲儿在刚到地质所时就显露了出来。当时,图件全部是手工绘制,工作量大、耗时长。一张图件仔细绘下来,经常累得脖子都抬不起来。于是他就琢磨如何依托信息技术把图件绘制工作做精做细的同时又省时省力。他自学编程,翻阅了数千页英文资料,推广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小层平面图绘图软件,为产能建设、新井部署、制定措施等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从事地质开发工作的24年,毛卫荣先后承担了20多项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组织编制了35个老区产能建设调整方案,设计新井1100多口。

  这股劲儿让同事认同跟随

  “别人眼里的一栋楼,在他眼里却是个储层模型。”上班第三年,有一次看到采油厂机关办公大楼,毛卫荣忽然站住,对同事说,你看,这十多层的高楼就像稠油储层一样。这个灵感启发他们建立了储层构型,为立体了解储层构造和制订开发方案打下了理论基础。

  回忆起当时毛卫荣对稠油热采的痴迷,王宏至今记忆深刻。41岁的王宏是毛卫荣的徒弟,现任孤岛采油厂油藏动态分析专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刚上班时,王宏对毛卫荣的印象是让她很有压力,随后是认同、追随。

  “稠油上产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水平井的创新应用,毛专家全程驻井24小时跟踪,真的是不眠不休,过年过节都不回家。”说到这,爽直性格的女汉子声音哽咽。

  王宏也将师傅的这股劲儿带到了工作中,她先后获局级以上成果50余项、山东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和齐鲁巾帼十杰、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8年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毛卫荣的徒弟中像王宏这样成长进步的还有很多。他一直坚持以身示范带团队带新人,在业务上“引”,在作风上“带”。在毛卫荣的引领下,他的团队多次荣获山东省十大创新巾帼文明岗、山东省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中石化突出贡献奖。

  


信息来源: 
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