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在戈壁滩上再发现几个大油田

  

  没有人清晰地知道地下到底是什么样。

  地质人员的成就感也由此而来。他们通过对资料的细致分析,在脑海中构建出远古时期地貌,找到可能存在的储层,将沉睡的石油找出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从未知到取得新发现,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今年47岁的张奎华已经在这个“酷酷”的领域深耕23年,荣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一等奖奖励5项,山东地学科技创新奖特等奖1项。特别是在10年的胜利西部新区油气勘探中,张奎华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完成了30余项科研项目攻关,实现了多个勘探领域的突破与发现,为春晖和阿拉德油田的发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跋涉万古荒原里

  要找到地下石油,勘探是非常关键的一项程序。而在部署三维地震之前,要找到勘探的方向。

  张奎华从事的工作,就是找勘探目标。

  2009年10月,集团公司作出重要战略调整,将西部13万平方千米探区划归胜利油田。虽然前人在这里搞过多轮次勘探,却没有什么商业发现,且资料严重缺乏。缺资料、少认识、没方向,张奎华称这片区域为“三无产品。”

  “油田对西部探区抱有很大期望,那时候压力很大,饭也吃不下,头发也掉了不少。” 张奎华说。

  为解决资料问题,张奎华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西部的野外踏勘工作。勘探人员将肉眼可见的岩石剖面称为“露头”。研究“露头”是一种既直观又相对准确可靠的方法,相同沉积体系的露头研究对推理地下油气储层特征,尤其是宏观特征具有积极作用。

  野外勘查中,为取准剖面资料,他和科研人员用皮尺一米一米、一公分一公分测量,对剖面进行精细描述记录。白天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坡上坡下一个来回,就热得喘不上气来,全身湿透。

  十年来,张奎华多次到西部开展野外勘探,围绕准噶尔盆地2000多千米的周缘画了2个圈,行程上万公里,观测剖面总长度达300多千米,取样5000多块,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建立了全盆地的地质剖面,为西部油气勘探迎来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发现两个新油田

  油气勘探是不断实践、不断再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张奎华说,对于前人已有的理论和认识,既要选择性地继承,更要敢于打破成规,创新发展。

  胜利西部探区内虽然没有油气发现,邻区的勘探却红红火火,找到了多个油田,说明前期认识还是存在误区。

  要想实现突破,必须解决油能不能来、怎么来、在哪里聚的问题。张奎华带领科研人员结合前期钻井、地震资料和对野外地质勘查的认识,将以前的两个层细化为12个层,对每个层精描细绘,发现多套砂体从盆地内部向边部超覆,可以形成地层圈闭,从而解决了聚的问题。同时,通过区内区外研究,发现有一组厚度大、分布广的砂体像毯子一样横向贯通,一条纵向断层上下贯通烃源岩和工区地层,进而提出“断层-毯砂”油气运移模式,解决了油气运移问题。

  2010年油田超越勘探程序,在该区域没有任何发现的前提下部署三维地震。2011年发现春晖油田,2012年又发现阿拉德油田,共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000多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7000多万吨,实现勘探空白区重大突破,打开了西部油气勘探新局面。

  张奎华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提出的“断-毯成藏理论”,已经成为西部探区的指导性勘探理论,并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国找油等不得

  危机感时刻伴随着张奎华。

  低油价时,曾经有人问:“效益不好,为什么还要部署这么多口井?不能等等吗?”

  “为国找油等不得。”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刻意为之,张奎华脱口而出。

  在他看来,从事地质研究的人员,心中都有着家国情怀。“部署的井位获得成功,肯定感到骄傲。但这份骄傲不是觉着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找出埋藏在地下的原油所带来的喜悦。”

  甜蜜和酸楚总是结伴而行。

  张奎华曾在被别人认为是勘探禁区的哈山地区建议部署了哈山1、哈深2、哈深斜1井,相继获得突破。然而勘探井位付诸实施,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失败对于地质研究人员来讲,意味着研究成果出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改甚至放弃原有认识。

  自我否定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是每个地质人所必须经历的。“时间久了,一个个未知领域被发现,这是自我否定的动力。”张奎华说。

  现在,张奎华将目光对准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的深层。“准噶尔地区6000~7000米的深层已证明有好的储层,要进一步研究控制因素,找到潜力点。”

  西北大漠,黄沙漫漫、荒无人烟。作为地质研究人员,张奎华守得住寂寞,期盼着在戈壁滩上再发现几个大油田。

  


信息来源: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