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连续四年能耗总量和强度双降

  低效无效液量循环加热、处理、注入,注水系统运行方式与配注需求未达到最佳耦合,机采系统效率低……孤东采油厂东三联属于典型的高耗低效注采输系统。通过注采输一体化节能改造,东三联生产运行系统得到了全面改善,5大类10项技术指标集体向好,年增油1320吨,年节能2284.5吨标煤,吨油气综合能耗下降7.09千克标煤,节能率13.1%。

  油田是油气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能源消耗成本占操作成本28%。经过50余年开发,受采出液含水不断上升、稠油等难动用份额不断增加等刚性因素影响,“十二五”期间能耗总量和强度不断上升,吨油气综合能耗年均增幅6.4%,给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油田安全环保质量管理部能源环境办公室主任张卫直言,原油生产涵盖油藏、采油、集输、注水等多个系统,涉及地质、工艺、注采、生产等多个部门,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等特点,传统“单兵作战、单体改造”的技改模式,侧重于单点优化、瓶颈治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经济、高效、适应性强的系统节能降耗。

  近年来,油田打破专业壁垒、部门界限,建立多专业协同作战格局,立足于服务油藏效益开发,对机采、集输、注水、电力等配套系统实施全流程一体化节能技术改造,实现了原油生产系统的高效低耗运行。

  按照“地下优先,井筒优化,地面配套”的原则,油田以油藏为源头,通过注采结构优化,压减高耗低效液量,增加低耗高效液量;以井筒为中枢,通过杆管泵、电机匹配优化,满足油藏开发需求,提高采油系统举升效率;以地面为中心,通过区域原油处理、注水能力整合优化,提升地面配套系统效率,达到系统产量流与能量流的合理匹配。

  “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协同作战。”张卫说。通过一体化改造,油田改变了单点改造的传统模式,突破了节点潜力分析挖潜的局限性,打破了专业部门管理“壁垒”,创新形成了一体化能效提升思路、技术支撑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的一体化能效提升模式,形成协同增效效应。

  按照一体化改造思路,油田强力推进“能效提升”计划,累计实施十大类、177个项目,建成年节标煤13.2万吨,遏制了能耗持续上升趋势,连续四年实现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降。

  油田适用于一体化能效提升配套技术改造的特高含水地质储量27.56亿吨,应用该技术预计可年节约能源15.1万吨标煤,节能挖潜、降本减费潜力巨大。


信息来源: 
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