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 展现担当作为

  

  这是一片流金淌银的土地。55年来,这片土地累计生产原油1.97亿吨,为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诞生在这里,“三老四严”优良传统从这里播撒向胜利大地。

  一代代胜采人,为了给蒸蒸日上的共和国加油,为了建设百万吨级大油田,献了青春献终身,把全部身心倾注到了这片热土上。

  随着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资源接替不足、综合含水高等诸多困难日益成为严重制约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面对困境危局,胜采厂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定“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的思想共识,带领广大干部员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担当作为、砥砺前行,持续推进老油田精细开发。

  解放思想提升发展质量

  面对辖区面积小、勘探程度高的现状,胜采人聚焦“三新”领域,将“复式油气成藏理论”与胜坨油田的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应用相控测井约束反演等新技术,“胜坨底下找胜坨”,一举发现了千万吨级规模的坨142,新建产能30万吨。为确保老油田高效稳产,胜采厂大胆把勘探目光转向更加隐蔽的砂砾岩油气藏,潜心攻关“沉积成藏分析、断裂系统刻画、储层精细描述”三大技术,历时10年突破了储层认识难关,发现整装砂砾岩油藏坨128,探明储量1700万吨。

  针对层层高含水、处处高含水的开发困境,胜采厂大力实施“建模数模一体化”油藏描述,定量刻画剩余油,实现了主力油藏全覆盖,并探索形成了对剩余油的五个“不等于”新认识。创新实施韵律层井网调整模式和层系井网重组调整模式,提高采收率2.3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为全面夯实井网基础,该厂还创新实施“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覆盖地质储量1.7亿吨,建产能25.7万吨,有效夯实了老油田稳产基础。

  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

  针对“三高三老化”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历届胜采厂党委以问题为导向,大规模开展管杆泵失效原因等十多项调查研究,梳理短板盲区,不断突破高效开发的技术瓶颈。

  精细注水是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根本。胜采厂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论证,地上地下一体化部署,“油藏调整到哪里,水质提升就跟进到哪里”,形成了精细水处理系列技术,使每一个韵律层都吃上了“细粮”。围绕注水井筒老化,注采矛盾突出问题,该厂强化复杂套损井分注工艺技术的攻关,全面推广和改进测调一体化技术,形成了长寿命分层注水配套技术系列,“三率”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自然递减率由14.56%降到8.98%。针对套损井爆发性增长、储量失控的突出矛盾,胜采厂自主创新了可钻式贴堵技术,将大量濒临报废井重新盘活,恢复地质储量1421万吨,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提高到了84.8%,这一低投入技术成为了恢复井网、高效调整老油田的“撒手锏”。

  价值引领实现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满足的是数量要求,体现的是速度规模;现在,追求的是质量,体现的是效益”。胜采厂党委将“算账意识”根植于基层班站,全面推行“班站价值形态核算”,运用成本倒逼机制,将五大成本73个项点全部落实到单井和个人,实现班站物化指标到价值核算的转变。

  近年来,从拼产量、拼措施到“多产效益油、算清效益账”,从价值核算“分好蛋糕”到价值创造“做大蛋糕”,胜采厂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价值引领战略,将“效益评价”培植于高效开发,创新推行了“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型,使吨油运行成本下降57元,实现了由“先干后算”到“事前算赢”的转变。

  胜采厂将“油藏经营”的理念贯穿于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在完善五项机制,下放七项权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机关85项管理责任,29项服务职能,42项监督权限,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了油气主业创效能力,人均创效由2015年29.29万元上升到41.25万元。

  


信息来源: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