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从1965年11月成立的胜利九二三厂井下作业指挥部新技术研究大队,到1984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采油工艺研究院,再到2014年12月更名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半个多世纪以来,激情豪迈的工程院人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不断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突破,让沉睡地下的“油龙”呼啸而出,滚滚流淌,支撑推动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形成系列高端石油工程技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科研人员住地窝子、啃凉馒头、喝苦碱水,转战河口、临盘、孤岛等油区,攻关形成了周期短、推广易、见效快的单井分采、固定配水分注、滤砂管防砂、压裂酸化等工艺技术,为油田填补了一项项技术空白,让胜利石油工程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为油田快速建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1981至1993年,胜利油田高速上产,相继投产36个油田,石油工程技术开始从单项走向配套,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由工程院自主研发的链条抽油机,不仅高效地应用于稠油、特稠油等油藏的开采和全国最大的丛式井组——河50井组,还推广应用到全国10多家油田,为全国机械采油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胜利油田进入“三高”阶段,综合含水达到90%以上,稳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工程院开展了三次采油技术的科研攻关,进行了注交联聚合物驱油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使特高含水期老油田“青春长驻”的“不老药”。

  进入21世纪,工程院成功开辟了一系列稠油开发技术新通道,一举破解稠油之难,把胜利油田“难动用储量”转变为“可动用储量”。2011年,胜利油田隆重召开“发现50周年产油10亿吨”表彰大会,工程院研发的稠油配套开采技术荣获“胜利十大配套技术”殊荣。

  经过50多年的探索与攻关,工程院目前已拥有17个专业研究所(中心)的科技攻关应用主体,形成国内领先的12大石油工程技术系列,担负起为油田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成为油田效益稳产的技术参谋部和作战部。

  推进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

  由工程院创建院厂结合工作平台,携手各开发单位系统梳理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难题,通过现场对接、联合攻关、技术集成等多种形式,紧密协作,共同破解油田开发难题。

  油水井带压作业技术花开满油田、水井专项治理开出保健“良方”……短短四年时间,工程院形成完善并独具特色的院厂结合长效机制,与油田16家开发单位深入结合3526次,解决问题477项,累计完成采油工艺设计10644井次,现场技术服务6786井次,编制采油工程方案167个,制定技术规范177项。

  时间进入2018年,面对油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规模效益稳产的改革大势,工程院与时俱进,率先探索出一条区块效益开发新模式。在效益驱动下,区块风险承包成为院厂结合的新平台。

  开发单位拿出手中难以经济有效动用的区块寻求投资,工程院依靠科技实力使低产低效区块实现效益开发,双方按比例对承包区块增量效益进行分成,效益非常可观。

  新的合作模式将服务油藏开发作为切入点和效益增长点,科研人员由过去的“单井治理”向“区块集成治理”转变,方式由“开处方”向“求疗效”转变。从2018年至今,工程院已经与六个采油厂签署了合作协议,先期合作的4个区块累计增油1.34万吨,为自己创效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工程技术在效益开发上的支撑作用。

  大胆的尝试,让各方都尝到了甜头。2019年,工程院新增风险承包区块11个,涉及6类油藏,涵盖地质储量1946万吨,已实现效益增油2万吨。

  塑造名牌队伍 打造品牌人才

  从建院之初的2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600多人,工程院以“塑造名牌队伍,打造品牌人才”为目标,恪守“人才为本,创新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探索实行了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吸引了一批批人才的到来。

  工程院实行“智力充电”工程,为人才提升能力搭建平台。与中国石油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合作,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及“压裂酸化”、“微生物采油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调剖堵水联合实验室”等等,开辟科研骨干硕博攻读等学历教育,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的队伍结构。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讲诚信、善协作”是工程院的大人才观,多项政策让优秀人才在这里实现了自身价值。汪卫东、王涛两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个科研团队被评为“中石化优秀创新团队”。共承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896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部级202项;获奖科技成果692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部级168项,获国家专利1290件,其中发明专利258件、国外专利4件。

  经过50多年的文化积淀,工程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也造就了工程院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品格。


信息来源: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