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含水技术成海上油田产液结构调整利器

  今年年初以来,海洋厂攻关控含水配套工艺技术,累计10项控含水技术成功应用于海上油田7口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8.9吨,含水下降10.9%。

  历经25年勘探开发,目前海上油田综合含水已超过80%。高含水不仅制约着油井产油量,也给海上采出水处理带来运行和成本压力,成为海上油田保持效益开发急需破解的难题。

  海上油田主要包括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东斜坡东营组和新北油田馆陶组,三大主力油层产油量占海上油田总产量的91%,均进入高含水期。

  “老区控水增油必须进行产液结构调整,而控含水工艺技术则是单井降水增油的利器。”海洋采油厂采油工艺监督中心主任韦敏介绍,“在开展潜力井措施作业时,针对馆陶组和东营组油层的不同特点,通过攻关应用控含水技术,达到增加油井产油量的目的。”

  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油层发育好、厚度大,但水淹层多、边底水活跃。针对这一特点,技术人员按作业措施区分重新防砂井、不重新防砂井和水平井,分别攻关形成防砂盲管控水技术、管内卡底层控水技术、水平井化学堵水等9项配套控水技术。

  CB251D-1是埕岛油田主体馆陶组的一口低产低效井,故障停井前含水高达92.8%,日产油只有5.6吨。技术人员为该井量身定制了卡封高含水层、挤压充填改造供液较差油层等作业措施。作业开井后日增油14.1吨,含水下降7.6%。

  埕岛油田东营组属于低孔低渗透油藏,埋藏深度超过2000米,且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大、主力油层不明显。针对东营组油层特点,技术人员攻关形成一套无线智能分采控水技术。

  CB11B-2井是东营组的一口多油层合采井,经过多年笼统生产,作业前含水已高达94%。在该井措施作业时,技术人员首次应用无线智能分层采油工艺。目前,井下测控装置按照下井前的程序设计,已进行3次自动换层调整。

  无线智能分层采油工艺能实现油井换层生产,达到控制含水、提高产量的目的。该技术对海上油田产油层段多、层间开采差异大的油井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信息来源: 
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