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能大师的初心——记油田优秀共产党员毕新忠

  2019年,桩西厂的毕新忠再次荣获油田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这是他第七次获此殊荣。

  提到毕新忠,熟悉他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技能大师”“油田工匠”“创新达人”等称号。毕业于胜利油田河口技工学校的毕新忠,工作30年来先后荣获胜利油田集输工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等荣誉。

  立足岗位 无私奉献

  毕新忠的工作岗位换了很多。无论是当采油工,还是班长、副队长、技师协会会长,他始终心系生产一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毕新忠对待工作一向严细认真。桩125—斜5井上机开井,等上机工作全部就绪,已是晚上7点钟了,他和大家早就又累又饿。但在开井试抽过程中,他发现悬绳器有点偏,就安排停机校正。当时有人说这是小事,不影响油井生产,就不用管了。毕新忠说:“悬绳器偏了,就会造成光杆局部应力集中,时间长了,就会断,那时候就不是小事了!”他立即停井,仔细调整,消除事故隐患后才开井,确保了抽油机正常运转。

  毕新忠还是一个电气焊好手。桩130交油站外输干线出现漏点,管线叠加操作空间狭小,并且在水中,无法看到漏点,施工难度较大。现场施工人员商量暂不处理漏点,准备再铺设一段辅助流程。毕新忠仔细看了现场情况,说:“让我先试试吧!”他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用手摸索着确定漏点位置,凭着经验一下一下点焊,终于补上了漏点。

  深入现场 解决生产难题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毕新忠始终牢记“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秉承工匠精神,做新时代的“胜利工匠”。

  作为集输系统的技能大师,毕新忠深入现场,对储罐油水界面测量这个技术难题进行了技术改进。油水界面测量是集输系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值班人员每天爬上大罐测量。但传统的万用表+量油尺的计量方法,操作繁琐且准确率低,是精细管理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毕新忠于2013年设计了“自发光液位测量尺”;2014年对测量电路部分进行改进,设计了低电流测量电路;2015年研发的“油水界面测量仪”,设计了尺带自动清油功能,测量过程中尺带黏附的原油可自动刮入罐内,且1人即可完成原来2人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被确定为油田集输工技能竞赛专用工具,已现场应用200余套,年创效120余万元。该技术2016年获油田集成项目推广奖、中石化集团公司QC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代表中石化集团公司参加全国首届质量创新成果大赛获一等奖。2017年主持撰写的“金属立罐界面测量法(电阻法)”作为管理局标准发布应用。授权3项专利“低能量电阻测量装置”“一种油水界面测量仪”“一种储罐量油刮油装置”。

  30年来,毕新忠先后完成创新成果200余项,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8项,95项成果获油田级以上奖励,其中3项建议获中石化奖励,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做好传帮带 让更多员工拥有技术

  “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

  为了让更多的人拥有技术,作为技师协会会长的毕新忠发挥各系统技师等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创新提出“工作室联盟”理念,打破工种、行业、单位的壁垒,把采油厂5个创新工作室联合起来,采取联智联力团队带徒的方式,实现特长叠加,提高人才队伍培养实效。

  针对油田工艺复杂、设备繁多、岗位员工需要快速提升履职能力的需求,毕新忠带领团队创新“互联网+三景”培训法,带领技师协会成员绘制了141套注、采、输设备三维动画,形成了注采输修可视化学习系统,提升员工对设备工作原理的认识。

  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毕新忠组建“油水泵”“油井自动化装置”维修技术攻关专业小组,承担了全厂115台泵类和370口油井的自动化装置维修工作,通过实战开展岗位带徒活动,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油田“四化”建设的推进,无人值守已经在很多站点应用。在此过程中,注水泵刺漏不能及时停泵成为制约无人值守注水站管理的一大难题。毕新忠带领大家科研攻关,研发了注水泵盘根刺漏保护装置,实现了泵盘根刺漏的预发现和自动保护,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毕新忠先后培训员工2800余人次,带徒59人,其中12人在中石化、油田技能竞赛中获奖,3人获中石化技术能手称号,26人晋升技师和高级技师。


信息来源: 
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