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永葆党旗本色


  作为黄河以北最大的天然气输送和轻烃生产基地,油气集输总厂孤岛压气站传承红色基因,在党支部带领下,走好安全优质、创新创效、改革发展之路。一路走来,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生机活力和党旗本色。

  指数评价

  让红色基因贯穿尽责担当

  如何让党员做到时刻不忘群众监督?孤岛压气站党支部在考评机制上下工夫,着力解决“党员履职尽责、党性观念、作用发挥如何评价、如何量化”的问题。在吸收借鉴和群策群议的基础上,他们实施党员及党员责任区“1+X”先锋指数管理,实现“可视评价、分值留痕”。

  “1+X”先锋指数管理采取党员承诺、个人自评、党群互评、支部考评、亮星公示的“三评一公示”程序,对党员及党员责任区建设进行综合考评,进一步细化明确党员日常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进而激发党员立足本职比作为的积极性。

  “1+X先锋指数”管理,让履职尽责和领跑争先等抽象概念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党员干部积极落实“三标”管理措施、精细调节生产运行参数,实施跨班组、跨工种安全监督,努力创先争优,实现了隐患查改全方位,安全监督全过程。

  六月份,老党员焉立胜先后查改干燥塔冷吹阀盘根渗漏、液化气塔重沸器塔底温度偏高、储备水池无安全护栏等隐患12项,被评为月度“安全监督能手”。

  薪火相传

  让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效

  时针已经指向19点40分,孤岛压气站党支部副书记王军涛依然忙碌在压缩机组余隙调节改造现场,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多少天没能准时下班了。

  天然气压缩机组是压气站的核心设备,但每遇气量下降,就会出现机组无功耗电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为设备QC(质量控制)小组组长的王军涛主动请缨,试图通过余隙调节改造,拿下这个拦路虎。

  自天然气压缩机组改造以来,王军涛每天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盯在现场,带领攻坚小组党员骨干搞技改、抓质量。

  经过30多天的钻研攻关,余隙调节改造顺利完工。经过试验对比,每天可节约电量1000千瓦时左右。

  注重创新、敢于创新,是孤岛压气站党支部的优良传统。

  该站设备QC小组成立24年间,历经七任组长,虽然职务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支部支委成员。支部引领创新,带来1+1>2的倍增效果。

  该小组先后解决大小难题三百余项,四项成果获得国家级QC成果奖励,并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标杆QC小组”称号,成为集团公司唯一获此殊荣的QC小组。

  率先垂范

  让红色基因激发改革活力

  在油田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孤岛压气站党支部也面临改革挑战,在油气集输总厂规划部署下,推行“两岗一中心+”建设势在必行。

  “我是党员,要改就先从我做起吧。”老党员华平,党龄28年,在孤岛压气站干了将近20年的材料员。推行“两岗一中心+”建设后,他主动转岗到“消防HSE监督岗”。

  面对变动,华平很平静:“党支部就是我的定心丸,建设好‘两岗一中心+’事关压气站改革大局。这么大的事儿,身为党员,就应该率先走在前面。”

  党员带头,无往不利。今年三月,孤岛压气站按照预定时间完成“两岗一中心+”建设,解决了岗位再造、职责再造、流程再造等关键难点,将原来16个操作岗位整合为“生产运行中心、消防HSE监督岗、产品质量监控岗+综合维修”运行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再优化,管理职责再升级。

  权力下放过程,为价值创造提供了上升空间。以往被动执行操作指令的岗位工人,变成主动参与岗位管理的执行者,体现了创造效益与个人价值的息息相关,“转变观念、创造价值”成为孤岛压气站发展主旋律。

  “善于继承传统、勇于承担责任、勤于价值创造、敢于自我革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红色基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守好初心,继续砥砺奋进,用行动兑现誓言,用业绩效益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孤岛压气站党支部书记孙伟满怀信心地说。


信息来源: 
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