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渤海湾,骄阳似火。一座座橙红色采油平台,星罗棋布于蓝天碧海之间。
成立25年来,海洋采油厂累计探明海上石油地质储量4.75亿吨,产油5600多万吨、天然气26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掘金大海的海油人
从20世纪50年代的渤海沿岸地质勘察,到1975年第一支浅海地震队开始滩海地震勘察,胜利人一步步挺进海洋。
创业艰辛百战多,“旱鸭子”下海掘金难。海油人发扬石油工业会战光荣传统,凭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克服浅海油田开发种种艰难困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海上原油年产量从30万吨起步,1996年年产油达到100万吨,1999年年产油实现200万吨,2014年年产油突破300万吨,截至2017年,累计产油突破5000万吨大关。
从一无所有到国内最大浅海油田,从边际效益油田到高效油田、第一产量效益大户,海油人走出一条海上油田高效开发之路。
经过25年的勘探开发,破解高含水难题成为海上油田保持效益开发的关键。
围绕效益勘探、高效建产,海油人瞄准海上7000万吨未动用储量,订方案、抢攻关、谋创新,加快无效益储量向效益建产转化,向每年新建产能20万吨的目标发起挑战。
海洋厂以高效勘探筑牢海上价值创造根基,“十三五”以来,海上累计新增控制储量4015万吨,占油田总量的五分之一,连续4年居东部探区首位。
以效益开发为中心,海油人全力推进“控含水、控递减、控成本、提产能”的“三控一提”工程,从全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充分释放油藏潜能三个维度,统筹地质研究、精细注水、三次采油技术应用,提高单井产能,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增油10万吨以上。
提质创效的排头兵
7月17日,中心一号平台管理中心建设试点项目启动。作为海上新型管理区建设试点,海一采油管理区分阶段推进实施,承担起海上安全环保和高效运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油公司建设中,海洋厂厘清各层级责任,重新定位采油厂和管理区职能界面,创新具有海上特色的油公司机制,完善以效益为导向的20余项运营机制,构建投资成本管理等七大体系。围绕海上安全环保和生产运行核心工作,下放七项经营优化权,探索建立以管理区为主体、以平台为中心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价值创造为引领,而储量高效动用才有价值。海洋厂创新利用已有平台预留井槽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把10口探井直接转化为开发井,新建产能11万吨,节省投资2.5亿元,既降低了勘探损益,又做到了产能快速转化。
如今,地质、工艺、生产等部门协同作战,群策群力,将经营理念贯穿生产运行全过程,一体化分析决策,科学匹配各生产要素,力求将油藏经营出最好效益。
做实以采油厂为核心的油藏经营责任主体,深化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投资成本一体化决策机制……近三年,在油公司经营模式下,海洋厂累计实现利润62亿元,吨油成本由1369元下降到1236元,盈亏平衡油价控制在30美元/桶。
碧海蓝天的守护者
7月20日,海二采油管理区主任技师刘志华取足CB20CB-7井油样后,将原油回收回注器里的原油回注到生产流程。由他设计的原油回收回注器,在进行油井取样、更换油嘴操作时安装在油嘴上,操作完毕可将剩余原油挤回流程,避免原油回收过程中造成污染。
不让一滴原油入海。每当有油井作业时,海三管理区就给作业井井口搭上防护网,给油井穿上特制的“防护衣”,每一处细致入微的环节,都体现着呵护碧海蓝天的责任担当。
海上开发安全环保风险大。针对海上老旧平台隐患,近年来海洋厂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从综合改造、平台结构、海管治理等八个方面组织排查治理,开展“查隐患、补短板、夯基础、树样板、提水平”全员安全环保管理提升活动。2018年,实施隐患治理项目22项,“全员安全诊断”参与率达90.68%。
信息技术是保障海上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海洋厂生产指挥中心,18块液晶显示器清晰显示着海上采油平台、海底管道等重点区域和部位的监控图像。海上平台和油井一旦有风吹草动,监控大屏就会弹出预警提示,应急处置随即展开。
目前,海洋厂已构建形成海上特色安全环保技术体系,集成配套平台、海管、井控、人员动态等12类42项安全技术,涵盖本质安全、过程监管、风险控制等各个领域,牢牢守住海上发展“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