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技术进步优势

  “不可能吧,是不是检测仪坏了,再测一下!”6月26日,孤岛厂采油管理六区工程主任师袁良德对GD2-24X0532井检测出的硫化氢含量发出质疑。因为这口高含硫化氢井自治理以来,硫化氢含量从未降到这么低的浓度。经再三检测,确认实验效果无误。

  这是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微生物采油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开发出的一种热采井化学新型脱硫剂。2019年在孤岛厂管理六区29口井实验两个月,井口硫化氢浓度由平均2200毫克/立方米降低到小于30毫克/立方米,对比以前的脱硫剂,成本降低18%。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课题是由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微生物采油研究中心党支部其中一个党小组负责的。

  党小组管理科研课题

  近年来,微生物采油研究中心党支部以推动中心跨越发展为主线,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推动党建工作由务虚向务实、由时段性主题活动向常态化长效机制转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

  目前,该中心共承担了5项集团公司课题、5项分公司课题。中心党支部优化整合,确立了9个科研课题党小组,确保每个科研课题都有党员负责,持续深化党员“双亮”工程。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带领广大员工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中心推行网格化党支部建设。纵向上,在“党支部书记-支委-党小组-党员责任区-全体党员”的支部管理基础上,结合科研单位特点,创新建立党小组科研课题动态调整制度;横向上建立三个层次的辐射带动机制,即党支部工作带动中心工作同时部署,党小组带动课题小组同步运行,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形成立体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

  党建和科研深度融合

  开篇提到的新型脱硫剂,就是由微生物中心专家张守献率领的党员项目示范班组开发的。

  油田部分稠油热采区块含高硫化氢,影响安全生产。该示范组经过两年攻关,先是形成第一代治理技术,为正常生产井和作业井的硫化氢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的脱硫剂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这是党建和科研深度融合的产物。针对党员责任区设置与科研课题动态运行存在脱节、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微生物采油研究中心党支部实行科研项目管理“双轨共进制”,打破原来按行政班组组织科研攻关的传统,探索实施“党员责任区科研课题动态管理”制度。在职责、目标、考核上构建党政深度融合机制,使党支部工作与科研生产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一是职责上“一岗双责”,保证党支部和车间两套班子融为一体;二是目标上同向,党建工作得到行政支持、员工拥护,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创一流;三是考核上同步,坚持党建考核与中心工作考核同步进行,推动支部建设和中心水平大幅提升,提高党组织在员工中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每季度,微生物中心党支部根据运行课题动态调整党员责任区,确保每个科研课题都有党员负责,充分发挥党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技术进步优势。

  双发展战略结硕果

  中心党支部坚持双发展战略,努力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近五年,共有3名科研骨干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中心每名党员平均承担4项以上课题,科研骨干中党员占比达85%。近几年来,中心科研课题运行质量逐年提高,微生物采油和水处理现场应用效果显著,5项课题验收全部达到整体国际领先水平,党员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数量占全中心90%以上,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近年来,该党支部先后获得“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胜利油田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2018年中心荣获“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及“中国石化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中心一项课题喜获东营市油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一大批专业人才也不断涌现出来。油田高级专家汪卫东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石化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创新团队中1人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2人荣获“胜利油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人荣获“胜利希望奖”,1人荣立胜利油田个人三等功,11人荣立胜利油田个人三等功。


信息来源: 
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