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发:老油田长青的秘密

  2018年,胜利油田生产原油2341万吨,超计划1万吨,实现整体考核盈利。对于一个开发了55年的老油田来说,实属不易。

  55年来,面对复杂的油藏类型和严峻的开发形势,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攻克一个个开发难题,让老油田保持长青,作出应有的贡献。

  荒原上创出胜利开发奇迹

  1965年2月2日,大年初一。这一天,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全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

  新华社当日播发专电:我国继发现大庆油田后,又一个大油田被发现。它的名字就叫——胜利。

  从此,地质科研人员满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在黄河入海口这片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盐碱地上,刻下了“铁柱子”“货郎担”“生死文书”等胜利地质故事。

  1986年,以“生死文书”故事原型郭子政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孤东油田开发会战,建成年产500万吨的油田,成为陆相沉积稠油疏松砂岩油藏高速高效开发的成功范例。

  在国内率先开展的陆相沉积油层不同沉积韵律段水驱油机理、水淹规律研究,丰富了我国水驱油田的开发理论,1987年胜利油田油气产量首次突破年产3000万吨。

  从1987年到1995年,胜利油田连续9年原油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胜利人以勘探开发的高水平,不断为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迅猛发展鼓劲加油。

  “九五”以来,小康社会建设驶入快车道,石油需求量逐年攀升,中国石油进口首次突破2000万吨。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加油使命,地质科研人员加快开发科技步伐,创新形成水驱、稠油热采、化学驱等一批高效开发理论技术,1996年到2015年,原油产量连续20年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为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1964年正式投入开发至今,55年来,胜利油田已投入开发油田81个,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2亿吨,约占建国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创出了老油田持续稳产的奇迹,为共和国“工业血液”供应作出了卓越贡献。

  技术创新推动胜利效益发展

  水,为油藏补充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石油喷涌而出;水,使石油分散游离,不知所踪。

  当油田开采一段时间,含水升至90%以上,特别是全面进入综合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的 “三高”生产阶段,探寻剩余油的存在位置,破解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难题,成为地质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命题。 

  面对挑战,地质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用高科技战胜高难度,创新形成了“分割控油,弱驱富集”为核心的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理论,配套水驱开发技术,有效指导了高含水期水驱油藏剩余油挖潜。“十一五”以来,老区整体调整216个单元,覆盖储量22.2亿吨,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7800多万吨,累计增油近1800万吨。特高含水后期,水驱老油田递减率从“九五”的4.7%下降到目前的2.2%,有效遏止了产量下滑趋势。

  稠油是胜利油田原油产量的重要支撑,累计探明稠油储量5.26亿吨。“九五”后,超稠油、敏感性稠油比重越来越大。解放稠油,势在必行。

  面对遇水膨胀致使渗透率下降的强水敏性稠油和“跺上几脚都不变形”的特超稠油,地质科研人员创新发展了稠油热化学驱油理论,明确了“粘渗组合控制、油水差异渗流” 稠油非达西渗流机理,配套攻关特超稠油“HDCS”、浅层超稠油“HDNS”等开发技术,“十五”以来,胜利稠油产量连续13年持续上升,实现了产量翻两番,已形成500万吨年产油能力,建成国内第二大稠油生产基地。

  化学驱是水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刹手锏”技术。

  曾有业内权威人士断言:胜利油田油藏地质条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化学驱油。面对“先天不足”的地下情况,地质科研人员克服高温、高盐、高矿化度等不利条件,创新高温高盐油藏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指导了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现场实践,其中二元复合驱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

  近年来,为挑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极限,地质科研人员研发了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先导试验区应用成效显著,综合含水率最高下降16.9个百分点,日产油由3.3吨提高到79吨,提高采收率8.5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达到63.6%。截至2019年2月,胜利油田实施化学驱采油累积增油3083万吨,年增油连续12年保持在150万吨以上。

  55年来,在科学开发理念引领下,陆相水驱剩余油富集理论、高温高盐油藏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稠油热化学驱油理论以及特高含水油田水驱油藏开发技术、化学驱开发技术、稠油热采油藏开发技术等开发理论技术横空出世,有力支撑了油田效益开发。

  把价值创造贯穿于开发全过程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之后,油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如此形势下,胜利油田发展低成本开发技术,开发效益油的需求更加迫切,一切要求向价值创造聚焦。

  经过多年开发,油田主力层严重水淹,开发矛盾更加突出,开发成本日益上升,如何做到效益开发?整装油藏矢量开发、断块油藏立体开发、稠油组合吞吐开发等技术成了破解难题的“杀手锏”。

  地质科研人员立足现有层系井网,利用老井变流线模式,实现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目前,该技术已在胜利油田推广实施24个单元,覆盖地质储量1.25亿吨,增加可采储量315万吨。

  对于断块油藏,地质科研人员通过跨块水平井组合开发、多靶点定向井组合开发等手段,把不同深度、不同断块的多个小规模剩余油组合起来,实现剩余油“串糖葫芦”和“人工连片”。目前,复杂断块立体开发技术已推广应用到49个单元,覆盖地质储量2.2亿吨,提高采收率4.1个百分点。

  针对稠油油藏,地质科研人员拿出了组合吞吐的“杀手锏”,提出了同注同采、层间组合、复合调剖、一注多采开发模式,在307个井组实施,覆盖储量4536万吨,每吨降低成本214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特高含水不等于没效益,规模小不等于没效益,渗透率低不等于没效益,油稠不等于没效益,聚驱后不等于没效益。”管理局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杨勇说,只要抓牢技术创新,老油田效益开发依然大有可为。

  2017年,樊142区块二氧化碳混相驱开发试验取得了矿场突破,单井日产油由0.5吨增至6吨,采收率提高17.1%。它的成功,让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胜利低渗透油藏有10亿余吨,如果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开发,杨勇表示,“不但能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018年,由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承担的中石化最大CO2驱示范工程落户胜利油田。在该示范工程的带动下,油田将尽快突破气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推进二氧化碳驱规模化应用,为中石化乃至全国二氧化碳驱技术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坚守理论技术创效的同时,面对油田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勘探开发研究院转变思维方式,探索院厂合作的新模式,2019年与孤岛、孤东、胜利三家采油厂签订了合作开发项目承包框架协议。

  “合作方式改变了,研究院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提供技术服务,而是要和采油厂一起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区块开发效益。”杨勇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新的合作模式,研究院可以发挥技术优势,采油厂可以困境突围,走出一条进一步提升油气价值创造的新路子,在推进油田效益发展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胜利油田55年的开发历程充分表明,科学开发、效益开发,是老油田保持长青的秘诀,在建设百年油田的进程中,胜利油田今时仍值壮年。


信息来源: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