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凝聚力:每一名员工都是家人

  “我听力不好,有时候会觉得别人瞧不起我,如果不是领导主动找我拉呱、微笑着贴近我耳边说话,可能到现在我都不想和人交谈。”

  “父亲重病那年,领导给我调整了工作量,方便我照顾家里。父亲去世当晚,10名同事冒着大雾驱车4小时到家里帮忙处理后事。”

  “从作业技术人员转岗成为采油工,感觉一身本事没处用,郁郁不得志,是党支部为我申请挂牌设立了工作室。”

  ……

  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员工们回忆起曾经在胜利采油厂注采201站那些被关心、关怀的瞬间,仍禁不住感动落泪。

  “把员工装在心里,员工才会把你放在眼里。”在201站党支部书记王友忠看来,这些事情在201站很平常,“把员工当作家人关心、关怀、帮助,是党支部应尽的职责和本分。”

  员工的心气是企业的元气——

  不让一名员工带着不良情绪上岗,不让一名员工带着思想包袱回家

  作为党支部书记,王友忠不仅能随口说出员工的信息,连员工家人的情况也都十分熟悉,员工家庭有困难时总是热心帮忙。

  能做到这一点,源于党支部作出的承诺:“不让一名员工带着不良情绪上岗,不让一名员工背着思想包袱回家。”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并不简单。在王友忠的书桌上,有几本厚厚的泛黄的小本子,里面记录的是所有员工信息,包括员工家庭住址、配偶工作单位、孩子学习情况、老人身体状况等。

  “这些可是和员工交流的切入口。”信息档案按照新员工、老员工、男员工、女员工和党员、群众等分门别类,如今又多了一本外闯市场员工信息档案。

  除了内容更新时需要翻阅,这些信息早已深深刻在王友忠和其他支委心上。

  员工不管有任何困难,支部党员都尽己所能帮助解决;员工有任何情绪波动和异常举动,也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维修班班长唐力明是孤儿,一直以站为家。有一天,他忽然请假说要早走一会儿,并且情绪不高。他走后王友忠犯起嘀咕。晚上六七点钟,王友忠叫上一名员工来到唐力明家,反复敲门无人应答。他们果断翻墙而入,看见唐力明躺在床上,额头很烫,两人火速将其背到附近医院,此时唐力明已经烧到快40摄氏度。经过紧急处理,小唐转危为安。

  员工的成长是企业的责任——

  不让一名员工掉队,为员工打造专属成长路线图

  33岁的王茹是201站最年轻的采油女工。党支部鼓励她多学习,并为她争取培训机会,让她在技术比赛中尽快成长。

  和王茹一样,工作业绩突出的采油女工刘霞也是支部培养的对象。“领导经常给我们做思想工作,鼓励我们提升技能。”刘霞说。

  对一些好苗子,党支部安排专人带徒。刘霞就被安排到全国人大代表、油田技能大师吴娟门下,进行一对一指导。

  在201站有一句口号:员工要努力成为党员;党员要成为骨干;骨干要成为技师。王友忠认为,只有明晰目标,才能不懈努力。

  2004年,员工武建设从工程技术员岗位上解聘时,一时难以接受。王友忠了解到他精通机械制图,擅长绘画,还喜欢小改小革。经支部委员商议,向上级党委申请获得批准后,“武建设革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武建设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不让一名员工掉队,为员工打造专属成长路线图。”在王友忠看来,这是201站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履行好的义务。

  在党支部的推动下,员工纷纷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员工的足迹是企业的印记——

  无论员工在何处工作,永不改变的是组织的关怀和帮助

  7月8日上午8点,田学运从201站出发,前往胜采金亿来外闯项目部工作。时隔半年,他开始了自己外闯市场的第二次征程。

  2017年以来,田学运一直在胜采金亿来外闯项目部工作,所处地点十分偏远,回家不是很方便。“孩子今年六月要高考。去年年底,王书记主动和我联系,问是否需要回来照顾孩子,他可以帮忙协调,让我回站上工作。”

  “田学运是个性格很内向的人,不善言辞,如果不主动问他,他可能会一个人承受所有困难。”原来,王友忠早就掌握了田学运孩子要高考的信息。这样的举动对于内向的田学运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和田学运一样外闯市场的201站员工有30余人,分布在6个不同的外闯项目中,占整个站人数的三分之二。“由于党员人数不够,不能在外闯市场成立党支部,所以更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精力关注这个群体。”

  为掌握外闯市场员工思想动态,站上设立临时党支部,定期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视频连线进行思想和工作汇报。党员和志愿者定期到外闯员工家中开展家访谈心,把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8小时之外。

  “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时找领导沟通,我们在外面的公司同样要做好,不能给201站丢脸,更不能给油田丢脸。”在外部市场工作的李焕军说。

  田学运在孩子高考完第二天,就主动请缨,要求再次回到外闯市场项目部工作。


信息来源: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