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上的“胜利明珠”

  准噶尔盆地的油区公路随着地形起伏弯曲。道路的两旁,满眼尽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稀疏的梭梭树零星散布在无尽的沙漠中。

  在大漠深处,一座座井站高耸伫立,一条条管线纵横起伏,一个百万吨级现代化油田拔地而起,那是胜利西部人铸造的一颗“胜利明珠”。

  走出胜利发展胜利

  1996年4月,根据油田“走出胜利,发展胜利,寻找资源接替阵地”的战略部署,成立塔里木新疆和田勘探项目经理部(新春公司前身)。这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开始在西部的勘探历程。

  胜利人肩负着“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非常规大发展”的历史使命,跨越天山南北,“征战八年,终成正果”。2003年董1井报捷,首次实现胜利油田在西部勘探的零突破。2008年,胜利油田在新疆建成49万吨的年产能。

  2009月9月,集团公司对西部探区进行战略调整,将春光油田整体移交河南油田,把新疆、青海、宁夏等5个省区38个区块13.5万平方公里探区交给胜利油田。这些区域对胜利人来说是“西部新区”,可事实上已是“勘探老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国内外石油公司轮番勘探,都没有商业发现,早被贴上“贫油”的标签。

  在充分研究吃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胜利人对38个区块的地质特点、资源潜力进行了梳理筛查,首先把目光聚焦在准噶尔盆地西缘。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打过13口井都没有突破,是被其他企业舍弃的“边角料”。他们坚信“边角料”里也能找到“金娃娃”。 2010年,在新疆排601区块部署的12口探井,都获得工业油流,当年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38万吨,由此发现春风油田。

  此后,他们乘胜追击,年年突破,相继发现了春晖油田、阿拉德油田。原油产量也逐年翻番,从2010年5.5万吨一路飙升,仅用五年时间,春风油田突破百万吨,且连续4年新春公司原油稳产百万吨以上。

  创新闯出高效开发之路

  胜利人在西部油区的油气开发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春风油田是典型的低品位稠油,埋藏浅、油层薄,埋深仅200~600米,油层仅2~6米厚,储量丰度低。这里的油还超稠,高达20000~90000毫帕秒,尤其在冬天,油凝结起来像块石头,跺几脚都不变形,夏天也可以卷起来抱走。采用常规热力采油技术,注入1吨蒸汽,产油仅0.08吨。

  技术人员集思广益,经过多次研究探讨,决定创新采用惰性氮气,不仅可以增能助排,而且具有保温效果。经过反复优化调试,终于攻克了浅薄层超稠油开发技术难题,创新形成“水平井+降黏剂+氮气+蒸汽”的HDNS稠油开发技术,破解了浅层超稠油开发难题。2019年,“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百万吨产能高速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中石化“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新春人也一直走在集团公司前列。

  在百万吨新春油田的建设过程中,胜利新春人仅用250多人的队伍,走出了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油公司”之路。在优化机构设置的同时,他们率先开展“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的“四化”建设,控制了用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在配套机制上,突出承包商管理,建立市场份额与业绩挂钩的调整机制,引导承包商有序竞争,优胜劣汰,真正实现了“不养队伍管队伍”。

  石油精神创造“新春速度”

  选择了石油,就选择了艰苦,更是选择了奉献。西部戈壁春秋飞沙走石,夏季骄阳似火,冬季滴水成冰,全年温差最高可达100摄氏度。这里远离家乡,远离都市,远离亲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征战中,新春人忠诚践行石油传统、铁人精神。

  “征战边疆大漠,谱写壮丽人生。”这是胜利新春人为了西部原油上产,以苦为乐,在大漠中战风暴沙尘、斗严寒酷暑时喊出的豪言壮语。2009年,在将春光油田移给河南油田以后,胜利新春人继续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一切从零开始,用战天斗地的决心、披荆斩棘的勇气和顶天立地的豪情,硬是把亘古荒无人烟,“没有草、没有水、连鸟也不飞”的戈壁大漠变成了“油井像铁塔、罐区像城堡、红旗像花朵”的现代化智能油田。2013年,就实现生产原油66.6万吨,再造了一个“春光油田”,2015年,胜利西部实现了百万吨油田的突破。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胜利新春人的担当与奉献,“百万新春”辉煌的背后,却多是些不为人知的无名石油英雄的艰辛付出。2010年冬天,现场气温低至零下48摄氏度,当时条件有限,大家都住在板房里,冻得穿着衣服睡觉。每天早晨起床,脸盆里的水冻成了冰疙瘩。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铆足了劲,6个月打了50口井,建起了一座50万吨的联合站、一座48吨燃煤注汽站,铺设完成50公里地面管网和30公里电力线路,创造出春风油田当年发现、当年部署、当年建产、当年超产1万吨的“新春速度”。

信息来源: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