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孤东魂 共筑胜利梦

  (一)

  九曲黄河奔流5400余公里,投入到渤海的怀抱。在入海口,造就了共和国版图上最年轻的国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上芦苇葱葱荆条遍野,千米的地下,埋藏着数万年造化的石油。

  30余年来,孤东人风餐露宿,战海潮、斗风沙、抗严寒、斗酷暑,用心血和汗水,开发出一个储量达亿吨的大油田——孤东油田。

  1986年3月21日,根据原石油部领导的指示,胜利油田在这里组织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孤东油田大会战。15000多名职工和18000多名民工组成的会战队伍,发扬石油光荣传统,在渤海荒滩上艰苦创业,仅用短短半年时间,就初步形成了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

  孤东会战是中国石油开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河大合唱”。会战中,广大石油职工以国为重、以油为业,展现了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他们用令行禁止、分秒必争的严明纪律,实事求是、严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高尚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高速高效开发,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孤东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续写着辉煌。2017年7月20日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日,孤东采油厂累计生产原油1亿吨。

  开发建设3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孤东人,继承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奉献,锐意创新、科学务实,争强创优、奋发超越”的新时期孤东精神,用责任担当诠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荣使命。

  (二)

  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石油精神薪火相传。在孤东采油厂,每年新分大学生的入厂第一课,就是观看传统教育专题片、听老石油讲优良传统故事。老一代孤东人的创业故事感染激励着新一代孤东人。

  在油区上班路的送班车上,在一线食堂的餐厅里,在采油厂的报纸、电视、主页、微信公众号里,传播的是孤东人效益稳产、科技创新、外闯市场的典型故事。沉淀在干部职工心里的是创业、创新、创优的孤东精神。

  孤东人的骨子里,铭刻着忠诚担当。1992年,特大风暴潮袭击孤东油田,孤东海堤岌岌可危。面对疯狂涌向孤东海堤的滔天巨浪,3900名抢险队员用自己的双手挽出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演绎了战天斗地的壮歌。

  凌汛突至,管井人员被洪水围困。在道路冲垮、通讯中断的危急情况下,他们化冰解渴,相拥取暖,靠7斤面条坚守3天3夜,保证了油井的连续生产。

  孤东人甘于寂寞,扎根荒原谱写奉献之歌。15年坚守KD-162站的采油工王全忠,在采油厂最偏远的小站,精心管理着3口油井、1个计量间、1个集输泵房组成,累计产油9万余吨。15年间,小站未发生过任何安全、污染事故,基础管理水平始终在采油厂名列前茅。其中,KD162井免修期超过3000天。

  (三)

  踏着前辈的足迹,新一代孤东人挑起时代重担。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十余年的汪延富,以“为国献油、为厂找油”为己任,不断寻找新的油气储量阵地。在0.3平方千米的“小土豆”上,发现了40万吨地质储量,提出并部署的滚动井孤东51-斜13井实施后,日产油16吨,新增地质储量86万吨。

  33岁的刘晓明参加工作10年来,天天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一门心思把精力用在油水井分析上,逐渐从门外汉变成油水井管理的行家里手。她的用保鲜膜为丝杠“保鲜”、“一井一字”油井管理法、让油水井数字会“说话”的故事传遍油区。

  今年三月份,孤东厂121名干部员工外闯东北松原采油厂采气厂。这是继2017年采油厂员工外闯北京胜利饭店以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油气主业业务承揽项目,实现了从低端劳务输出向中高端油气项目输出的转变。

  历经30多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孤东采油厂受勘探面积小、储采矛盾突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等问题制约,效益稳产难度大。

  困难面前,孤东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锲而不舍的韧劲,狠抓科技创新,探索形成具有孤东特色的油藏开发、采油工艺等十大技术系列,蹚出了一条良性开发、效益开发之路。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孤东采油厂紧扣油田“效益稳产2300万吨、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的战略目标,强化落实稳油增气降本及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油气主业价值创造力,谱写可持续发展新乐章。

信息来源: 
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