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吨井”精神代代传

  它,是中国第一口千吨井,胜利油田因它而命名;它,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爱国、自强、拼搏、奉献精神的最真实写照,也是屹立在一代代胜利人心中,印证着荣耀与辉煌的不朽丰碑。四月的原野,春风摇曳,绿意盎然,站在胜采采油管理六区坨11井前,仰望蓝天下熠熠闪光的纪念碑,老石油许以景难抑心中的激动,他与这口井相依走过54年,往日并肩战斗的场景历历在目,自心底迸发而出的自豪感,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越来越浓。

  峥嵘岁月——拉开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

  “石油魂牵胜利路,能源情系报国心”。55年前,万名石油大军胸怀为国找油的雄心壮志,饮马黄河尾闾,逐鹿渤海湾畔,在工作和生活环境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茫茫盐碱滩上,打响一场彪炳中国石油史册的大会战。

  1965年1月25日,在东营胜利村构造上,由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负责钻探的坨11井,发现了85米的巨厚油层。1月31日,随着坨11井闸门的打开,油流像一条巨大的乌龙呼啸而出,撼动荒原,震耳欲聋,24小时内畅喷原油1134吨。新华社发出捷报,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为庆祝胜利,参战职工每人分到了半斤红烧肉。许以景说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红烧肉!

  2月2日大年初一,会战职工在坨11井举行隆重的祝捷大会,《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工人硬骨头》的嘹亮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会战工委副书记张文彬高兴地说:“我们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在渤海湾盆地站稳了脚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成果,经部党组织研究决定,这里就叫胜利油田!”

  坨11井从开钻到投产,油井建设的7个方面22项工作创出了当时最高水平,仅这口井生产一年就相当于新中国诞生时全国年原油产量的3倍。众多记者团、参观团纷至沓来,“千吨井”声誉海内外。

  继“千吨井”之后,众多高产井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陆续开发出了胜坨、东辛、永安等9个油田,将黑金油流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的心脏。

  “千吨井”精神——引领胜利前进的力量

  “千吨井”的命运也非一帆风顺。这口井采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特殊套管,1994年10月因套管破裂停产后改为注水井。后因受技术水平限制,在历经油井转水井、水井转油井等多次反复后,“千吨井”停工了。厂里的技术人员心急如焚,千方百计要让这口井再转起来。2005年终于突破工艺难题,采用套管反充填防砂,再压PT-131工艺技术,坨11井日产液量17.2吨,日产油8.6吨,含水50%,同样是一口高产井,恢复控制储量近10万吨,再次成为胜采厂科技兴油、依靠精细管理深挖老区潜力的典范。

  2005年11月,作为坨11井所属采油矿退休的老矿长许以景写信给管理局,建议修建“千吨井”纪念碑并将其作为石油传统教育基地。2007年2月纪念碑落成,截至目前,油田各单位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近千次,受教育职工超过两万人。

  胜采厂凝练形成了以“千方百计为油而战的爱国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奋斗精神,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精细精神,千里决胜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千吨井”精神。“千吨井“精神成为展现胜采职工精神风貌、推动采油厂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旗舰标志。

  在“千吨井”精神引领鼓舞下,新时代的胜采人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将老一辈石油人的伟大事业、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做到了政治本色不变、优良传统不丢、奋斗精神不减,用新作为扛起新的时代担当。他们牢固树立“地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储量都可动用”的理念,在勘探上精查细找,在开发上精雕细刻,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在操作上精益求精,始终把“贡献能源、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切实履行好胜利人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为胜利拼搏,为胜利增光。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如今,许以景还时常带着他的孙子孙女来到纪念碑前,聆听坨11井的欢唱。古老的油区在“四化”建设的变革推动下焕然一新,到处是标准化的现场、信息化的设备,高效联动、快速反应的新型采油管理区也已稳步建成,一切向价值创造聚焦,老油田释放出新的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信息来源: 
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