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高含水、高液量、高水油比、高运行成本特征的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曾一度被“诊断”经济寿命期不足十年。孤岛采油厂依靠解放思想和新技术支撑,帮助历经40多年开发的老油田实现了逆袭。
含水不断下降、油量稳中有升,谁也未曾料到,一个历经40多年开发后的特高含水老油藏,会再次出现“逆生长”,还被确定为国家重大专项和中石化重大先导试验区。
曾被判定“经济寿命期不足十年”的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如何实现这一“回天之术”?
老油藏的困局
高液高含水,水油比急剧攀升,年含水上升速度为0.2%,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地质人员担心,照这样的开发态势,西区北Ng3-4单元的经济寿命期将仅剩十年。
自1973年2月投产,西区北Ng3-4单元在46年的开发岁月里,经历过3次井网整体调整,从天然能量开发起,变换过注水、注聚等多种开发方式,2002年全区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含水一度高达98.2%,采出程度52.3%,采油速度仅有0.39%。
含水高、液量高、水油比高、运行成本高,西区北Ng3-4单元就像一个得了“四高”的病人,住进了地质技术人员的“重症观察室”。
怎么治?先要解放思想。地质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学习研究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藏极端高耗水理念,调整思路、转换观念,挖不出剩余油,就寻找高耗水。
怎么找?还得创新思路。他们针对西区北Ng3-4单元油藏描述的问题,首次创新使用能量相划分描述技术,使用类似识别电路连接的方法,识别高耗水层段。
新技术改变命运
观念转变要靠新技术的支撑。
像是个引子,西区北Ng3-4单元高耗水层带的识别与表征的问题一出世,采油厂、地质院、石油高校三方科研力量和技术精英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坐镇会诊。
采油厂首次创新使用能量相识别技术,精细刻画出单砂体展布特征,弄清了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砂体空间展布模式。常规的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转变为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模建模技术的精度,地质人员建立储层构型控制下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单是西区北Ng35单元中的一个点坝沉积体的模型网格就高达上百万,能清晰的刻画出点坝侧积体中的厘米级别的落淤层,让病灶无处遁形。
诊断过程中,地质人员还总结出利用渗流阻力控制模式划分高耗水区带的方法和技术,定量表征和描绘出了高耗水层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
最关键的是,结合目前的井网,依托抑制极端高耗水的理念,他们再次进行整体规划部署,给西区北Ng3-4单元制订了最佳手术方案——采用上下层系井网互换的变流线提高采收率,使它的命运彻底逆转。
先导实验拓宽前景
作为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藏延长经济寿命期的一种探索,2018年,上下层系井网互换变流线方案被确定为国家重大专项。实验区含油面积3.2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371万吨。
上下层系井网油水井进行互换,意味着西区北Ng3-4单元的60口油井、44口水井几乎要全部上作业。作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2018年十月份方案开始实施,经过合理规划,截至今年2月已完成油水井层系互换工作量49口,完成总工作量的44%。
措施治理后,单元产量开始回升。方案运行5个月来,西区北Ng3-4单元含水下降0.5个百分点,平均液量下降1000立方米/天,节约运行成本1.2万元/天。由于效果显著,前不久,后续注非均相转化学驱方案也通过总部审批,成为孤岛油田又一个中石化重大先导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