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更脚踏实地——东辛厂挂职干部带着技术到基层、带着需求回岗位

 

  “日增油18吨,10项开发指标综合得分在各管理区中排名第一。”对2月18日管理区取得的最新成绩,潘扬庆很欣慰。

  这是潘扬庆交上的一份特殊答卷。今年,东辛采油厂有3名地质、工艺技术人员的成绩总结不同于往年,潘扬庆是其一。

  潘扬庆原是东辛厂地质所动态室主任,去年8月份,通过竞聘来到广利管理区挂职副经理,主管该区开发工作和产量管控,第二层任务是传递开发技术。

  让技术成熟的科研人员到基层去,既提升技术的适应性,又实现先进技术在基层落地,这是东辛厂适应新型管理区建设,做实管理区经营主体责任的创新探索。“进一步提升基层技术力量,才能真正践行局党委扩大会对‘深化油藏经营管理,细化落实管理区职责职能’的要求。”对活动的初衷,东辛厂厂长赵明宸如是说。

  挂职单位的选择,以人员技术特点和单位管理所需进行互补式调配。

  让基层干起来有胆

  广利管理区有一间作战室,专攻“害怕调、不敢调”等难题,位置在办公楼三楼。

  “所区联动这几年,油藏分析的基础知识我们都掌握,可一到真枪实弹的措施和调整上还是不敢下手,怕出错,怕给区里浪费钱。”在基层,技术老手李娜的这类想法很普遍。“害怕调、不敢调”也是潘扬庆挂职前管理区技术人员长期存在的心理小阴影。

  为克服这类心理,潘扬庆先从他们陌生的油藏类型入手,带领大家反复练习窄屋脊调整方法,尝试他们不敢轻易碰的提高采油速度技术,进攻他们不常触及的敏感层段效益调整,这4口油井的增效给大家打气不少。

  “每周一次集中培训、一次集体摸排”是潘扬庆在管理区技术普及的最初方案,一来二往的运行中,却成了“口口集中分析,天天集中培训,每一井都要有储备处方”,基层对授之以渔的工作方式热情高涨。

  “加深40米泵挂就能救活一口低效井。”从语气中就能感受到王军红对新知识的佩服。莱1-295是一口低效电泵井,去年11月份倒井扶停后一直无效益,潘扬庆带着王军红反复比对油井的各类生产参数,发现竟是东西两翼长期注采不均造成流线固定,及时调整对应注水井并加深泵挂40米,一天就多产3吨油。

  “久旱逢甘霖呀!”广利管理区经理邓玉华对技术干部挂职有着自己的认识,“新型管理区建设给的是决策权,技术挂职给的是决策能力。油藏认识、技术水平的提升让新型管理区建设有了真正的发力点,从执行主体到经营主体的转变也有了底气。”

  6个多月里,潘扬庆和管理区技术人员一起分析了16张小层水淹图,给59个井组进行配产配注优化调整,大胆开展窄屋脊、低渗透油藏微调整优化16井次。目前,已累增油611吨,创效129.9万元,实现在没有新井情况下存量最大限度盘活。今年,该区还有2口侧钻井、5口更新井将相继实施。

  让基层干起来有速度

  和潘扬庆一样,工艺所刘卫华也是去年8月份到基层挂职的副经理,在他的带动下,辛一管理区技术人员却越来越“懒”。

  一次倒井分析会上,刘卫华想要查询一口油井一周前的生产情况。技术人员用“搜索”的功能在大数据库查询,查到一个数据就记在纸上,再从头开始去查另一个数据。一个半小时的倒井分析会,“搜索”占了40分钟。“太耽误事儿了!”刘卫华决定开发一个生产数据条件提取的软件。

  第二天开始,刘卫华和攻关组人员在油井现场、采油站和区监控室进行几轮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将数据按程度划分为必要、常用、可忽略几个层次。不几天,“站井联动排查软件”出现在管理区公共硬盘上。

  “想找啥数据,鼠标轻轻一点就成,软件小办大事,32万个赞……”投入使用不到半天,工作交流微信群就被技术人员的“大拇指”和“赞”刷屏。

  四化建设是新型管理区的核心,也是基层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管理切入点,刘卫华是工艺技术大拿,又是软件开发高手,到辛一管理区挂职,既是信息化创新的试点,也是地质副经理魏进峰最好的帮手。

  “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油水井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魏进峰说,5个月来,刘卫华已经开发了3个生产小软件,个个省时高效。

  这几天,资料化验站站长崔超又找到刘卫华,邀请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自动扣产”软件。“省时省力的日子过惯了,技术人员们都‘懒’起来了,最近总想着法搞点新花样”,崔超笑着说,“刘经理把我们都给惯出了‘懒’毛病。”

  让技术用起来有质感

  “让技术更脚踏实地!”对于技术挂职的初衷,东辛厂厂长赵明宸说。科研技术是为油藏、为生产服务的,只有让技术人员更贴近基层、贴近油水井,他们手里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不仅让“上面”的技术下去,还要让“下面”的认识上来。今年,东辛厂不仅有技术干部到基层挂职副经理,还有1名工艺所信息室主任到采油厂信息管理中心任副主任,负责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基层落地。

  “虽然信息化初步建成,很多数据可以远传过来,但数据的整理和识别上也更繁琐。”“数据有了,但分类使用上还得自己找、自己查。”这样的问题,只有基层工作者才真正听得到。原先在工艺所信息室任主任的王俊就经常听到。

  来到采油厂信息管理中心,王俊带着基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技术人员一道,从大数据精细管理和四化应用创新两方面入手,做到现有信息化程度和可实现技术水平的科学对接,先后完善了四化自动入库数据校验机制、基层应用报表自动生成系统、应用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人工修正等6项信息化管理工作,基层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人工整理100口油水井的报表需要2小时,自动生成系统只需要‘导出、修正、导入’3个步骤,不到1个小时就能准确完成,用起来超带感,这才是真正的信息化!”曾是基层技术员的盐家管理区采油站副站长曹子娟感受颇深,而这套系统除了能自动生成油水井表报,还能生成电泵月报、废弃井台账、注采井组月度分析等25类报表,可满足采油厂不同专业科室部门的生产分析需要。

  带着技术到基层指导,带着需求回岗位研究。除3名技术干部到基层挂职,还有1名基层政工干部到采油厂科室挂职、1名管理区干部到基层挂职支部书记。据了解,今年,他们还将组织地质工艺两所人员到管理区进行技术挂职,让更多先进技术在基层创效益。

信息来源: 
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