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 撼动“老大难”

  有的水井在酸化后压力下降明显,但一开井还是注不进水;有的水井随着酸化频次的增加,酸化有效期和初增能力明显下降。由此带来的是,低渗油藏整体注采矛盾突出,开发指标低、地层能量差。

  一直以来,这些问题困扰着现河采油厂工艺所的科研人员,也因此被称作“老大难”。

  两年前,现河厂创新酸化增注模式,开展分级溶蚀、改性降压增注技术,实现了低渗水驱油藏储量有效动用,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水平全面提升。

  以柔克刚,撼动“老大难”。截至目前,现河厂累计实施113井次,增油2.3万吨,节省费用近100万元。

  不敢动的“老大难”

  2017年10月,“搁浅”了两年之久的史3-16-10井被提上作业日程。再次决定上措施,对管理区和工艺所技术人员来说,都需要勇气。

  这口井是名副其实的“老大难”。停摆前,它经过了增压、酸化、袖套射孔加酸化复合增注等各种措施,效果均不理想,有效期短且压降不明显,始终不吸水。

  2016年,针对低渗油藏整体欠注严重、区域差异性日趋明显的现状,现河厂工艺所全面分析了整体低渗油藏产注能力、增注井史、物性差异,提出了区域差异化增注的理念,以渗透率和孔隙度为主要依据,将所有油藏划分为三类区域。

  因为渗透率低且极差大,这口井所在的区域被划分为最棘手的III类区。2016年,这类区域的水井也一度停止了所有的作业措施。工艺所副所长张江坦言,因为没有更好的手段所以不敢干,怕白花钱。

  这样的井不在少数。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现河厂,III类区疑难欠注井有77口井,占欠注井的41%,日欠注水量达1000余立方米,涉及14个单元,影响水驱地质储量850万吨。

  守着这样一大片夺油上产的阵地,对现河厂而言,实现这类井增注技术的突破,迫在眉睫。

  打破“统一配方”

  提上作业日程后,技术人员对“老大难”井——史3-16-10井采取了分级溶蚀增注。从注不进水到日注水36立方米,目前已稳定注水300多天,累计增注6473立方米。

  史3-16-10井的成功,建立在此前几口井成功的基础上。

  2017年,通过对油藏物性差的储层开展微观机理认识研究,工艺所找到了注水困难的关键因素,针对III类区开展了分级溶蚀增注技术攻关。

  工艺所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实施了分级溶蚀工艺。所谓分级溶蚀,就是根据不同单元储层矿物组分含量及构成,形成不同单元的核心增注配方体系,优化了处理半径,实现打通地层微孔隙、增加有效渗流通道的目的,保证了最佳溶蚀效果,破解了瓶颈制约,取得了增注技术的突破。

  2018年3月31日,实施分级溶蚀增注后,官11-斜11井开井后油压33.5兆帕,由不吸水升至每天24立方米,对应的油井官11-3、官11-斜10见效明显,井组累计增油2138吨。

  这口井的注水效果让工艺所和管理区的技术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也对新技术的应用更有信心。首次试水成功后,现河厂又选取了几口井进行了尝试。史3-16-10井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分级溶蚀技术填补了区域差异化增注技术的空白,实现了III类区欠注井措施无效变有效的转变。截至目前,现河厂已开展分级溶蚀增注技术24井次,与前期对比措施有效率由28%升至96%,有效期由32天增加到260天,恢复地质储量187万吨,累计增油7700吨。

  疏通地层“毛细血管”

  不仅仅是以史3-16-10井为代表的III类区存在注水矛盾,物性相对较好的I、II类区域的水井尽管措施有效率高,但随着酸化频次的增加,有效期和注水能力都明显下降。在常规酸化“泡、洗、酸、排”四步法增注模式下,酸化后通常要排酸。

  反复对比分析后,现河厂认为造成不见效的原因主要是排酸后的二次堵塞。“酸液没有完全有效利用就排出去了,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往井筒跑,在近井带造成二次堵塞。”张江解释。

  工艺所通过创新实践改性降压技术,有效解决了I、II类区域的注水问题,实现增进联通、精准推进、扩大波及、降低伤害、绿色高效的增注目标。

  在张江看来,这项技术的另一个突破就是注水井酸化后不返酸。这样的处理方式除了提升增注效果外,还大大缓解了生产运行及安全环保压力,节省了成本费用。

  陈官管理区技术人员郜治国算了一笔账。酸液不外排后,压风机、罐车台班的压缩可节约平均单井车组费用5000元,残酸返排量减少可节约平均单井残酸处理费2440元,酸化平均施工时长也由7小时降至4小时。

  这项技术不仅应用在低渗油藏,现河厂在断块油藏也推广实施了不返排增注技术。与常规酸化对比,初增能力大幅提升,目前累计实施56口井。

  面对低渗油藏注采矛盾突出、开发指标低、地层能量差这个“老大难”问题,现河厂创新酸化增注模式,开展分级溶蚀、改性降压增注技术,实现了低渗水驱油藏储量有效动用,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实施113井次,增油2.3万吨,节省费用近100万元。

信息来源: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