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投入运行

  2018年12月21日,海上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正式投产。经过改造和完善的中心一号平台安全隐患风险大大削减,油气处理和生产规模大幅提升:日处理原油达2万立方米,日注水量1.3万立方米,日输原油3万立方米。

  中心一号平台是海上投产最早的大型中心平台,由生产平台、生活平台、动力平台、储罐平台及消防平台等五部分组成,是集油气处理外输、注水、发供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原油生产枢纽。

  该平台已连续运行23年,因设备老化、生产流程含硫化氢、生产平台桩基承载力不足等原因,被列为中石化重大隐患治理项目,其中生产平台是治理改造重点。

  从新生产平台陆地预制到海上吊装就位和投产,13个月工期,600余名干部员工全力奋战,海洋厂高质高效完成投产施工,并将产量损失降至最低。

  2018年5月底,在码头陆地预制施工的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和生活楼主体结构成功合拢,进入设备设施安装的重要阶段。

  为保证施工质量,海洋厂相关科室、海一采油管理区及中心一号平台班站三级联动,每天派驻专人现场监造,严把陆地预制质量关。

  作为监造骨干之一,中心一号平台副站长杨廷博成了预制施工现场的常客。每一项设备设施安装他都紧盯在现场,逐一核对规格参数是否一致,仔细检查质量是否达标。

  2018年7月中旬,杨廷博发现新生产平台检修区位置与设计方案不符,他立即找到设计单位和施工方现场核实,并最终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平台陆地预制期间,他们每周派驻4名业务骨干全程监造,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前熟悉设备流程,为新平台投产运行做好准备。

  在为期100天的设备设施安装工期里,海洋厂累计查改设计不合理、安装质量差、不利于生产运行等各类问题近400项。

  2018年9月7日,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和生活楼陆地预制完工,经过超声波、探伤仪等专业检测,设备设施质量合格率100%。

  9月9日,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航行,“宇航3000”和“津起1”两艘大型浮吊船,将崭新的生产平台和生活楼运至中心一号平台附近海域,新平台进入海上吊装就位的关键环节。

  “时间紧、任务重,施工涉及吊装、动火、舷边等作业,还要时刻关注天气海况变化,必须保证安全无差错。”提前住在中心一号平台的海洋厂海一采油管理区副经理赵兴,带领安全监督、安全员分头忙碌在吊装施工现场。

  9月10日16时至11日11时,经过三天两夜59小时的连续作业,新平台吊装就位顺利完工。

  在海上吊装期间,海洋厂周密运行,落实施工船舶抛锚申请和重大作业备案制度,优化制定施工方案,提前开展JSA风险分析,严格现场安全监管,确保施工安全高效。

  “高效的分工协调、吊装时机路线的选择和天气海况的预判也是成功的关键,为这次吊装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今后海上大型吊装施工积累了经验。”吊装现场总指挥、海洋厂副厂长孙明说。

  2018年12月上旬,经过两个多月的调试和试运,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全部流程设备达到投产条件。

  12月18日16时,海洋厂下达指令,海一采油管理区所辖97口油井全部关停,中心一号生产系统停运,新生产平台正式进入投产冲刺环节。

  为保证投产一次成功,海洋厂成立油水井开关、油处理系统、安全监督等12个运行小组,优化制定整体运行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力争将停井施工造成的产量损失降至最低。

  投产施工中,海一采油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马庆春担负着一项重要任务:24小时巡回检查监测635项节点,保证新生产平台全部设备、流程阀门及自动化仪表正常运行。

  “检查监测点多而且一刻不能停,一天下来得走3万多步,相当于一趟半程马拉松。”马庆春直言,“平台停产一天就损失1700吨产量,能早投产哪怕一秒钟也得抢!”

  12月21日8时,经过68小时昼夜连续奋战,中心一号新生产平台生产系统平稳投入运行,97口油井全部顺利开井生产。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