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人的新常态

  12月6日,现河采油厂史127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画面不断切换,即时追踪现场各类生产活动。

  “这种工作在之前是不敢想的。”幸辉一边记录处理系统中传来的指令,一边说,“正是因为这项工作,让我开始接触计算机,我可以很骄傲地向孩子讲述我的新工作。”

  幸辉的这一骄傲与自豪,正是得益于一场信息化革命。

  信息化让机器替代了人工。半个多世纪来,石油行业人员密集型的行业特性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2014年,油田开始推广“四化”建设,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海战术的石油开采企业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幸辉所在史127采油管理区作为东部低渗透油藏的代表成为第一批“四化”配套建设示范区。

  随着“四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厂、矿、队、班组”四级组织架构模式变为“采油厂、管理区、专业化班站”三级组织架构模式,新增采油、注水、视频管控等管(监)控岗位,撤销资料录取、夜班、单拉井看护等岗位,剥离护卫、维修等非主干业务,建立起更加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

  而幸辉也走出接转站,走进生产指挥中心,成为了一名视频管控岗值班员。

  看起来貌似很远,其实已经近在眼前。从用笔尖去记录数据到用指尖去经营油藏的转变迅捷如燕,幸辉至今记得分队计量功图远传系统上线运行的那一刻。

  “从那时起,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就警觉起来了,觉得这个世界要变了。”幸辉说,“之前上班,一个站好多人,巡井、取样、调参等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而现在,工作更加人性化,把人解脱出来了。”

  过去,巡井、量油广撒网,员工风里来雨里去分散在油区各个地方,油水井生产正常不正常全凭经验,巡检“听看摸闻”更像是老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数据采集间隔时间长,对油井管理作用难以预料。采油班报表经过层层上报到队、矿、厂、局,数据及时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现在,信息化缩短了管理链条,生产指挥平台和现场实现零距离接触,油气生产参数都能实时掌握,能够实现油井的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多年想解决而一直没解决的问题,实现了传统模式下想实现而一直没实现的精细管理。

  截至今年10月底,油田120个管理区,其中89个管理区完成了“四化”建设。

  “‘四化’建设带来了质的变化”,史127采油管理区副经理秦永辉介绍,“原来员工要跑的路、要巡的井、要记的数,现在交给‘四化’去跑、去巡、去记,员工少跑腿,甚至是不跑腿。归根结底是看问题的方式在变,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纵观4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一直矢志不渝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的生产力优化匹配生产关系,并不断完善提升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油田在这个大战略指引下,也正加速建构现代化企业制度,并改出了新气象,革出了新面貌。

  在原有以现场生产运行为核心的基础上,“四化”建设向智能分析、管理提升转变,油藏动态分析、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相继提出并实现,做实经营责任主体地位,一体化技术决策、经济效益评价优化、生产运行和综合治理管控、政治保障、激励约束五大机制建设逐步到位,84个管理区完成了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幸辉虽不一定完全了解变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意图,但她的观念和工作方式却实实在在地变化。

  “从护理人员到医生,管理实现了一个质的逾越。”幸辉说,“本领更高了、能力更强了,绩效也自然水涨船高,岗位员工就会干得起劲。”

  “来不及多想,生活就像手机更新换代一样日新月异。”幸辉说,“信息的时代已经到来,改变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