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互补的效益共同体——孤东厂探索油公司模式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方式

       在油藏开发中,研究单位的技术人员专长于勘探开发整体技术的掌握,却短于对现场和区块的了解,管理区的技术人员却恰恰相反。如何让二者取长补短、合作双赢,实现油藏经营效益最大化?孤东采油厂的做法是探索地质所、工艺所和管理区联手,借助大地质大开发大勘探平台互联互通,构建长短互补的效益共同体,为油公司管理模式下的油藏经营、效益开发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

  目标一体化:

  把找油的人绑在一起

  随着新型管理区建设不断深入,如何强化科研单位的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区是孤东厂副总地质师王继强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新型管理区的建立,带来了体制机制的变化,科研单位和管理区之间的原有运行流程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过去,信息不共享,双方不联通,地质所对现场井况、地面配套了解不及时,管理区在方案制订时少有考虑对整体开发的影响。诸如方案做完、现场方案井没法归位,单井改层挖潜后井网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再造。”王继强说。他认为,要想打破壁垒,避免“新井归我你不管,维护归你我不管”的现象,真正做到产量共担,必须把找油的人绑在一起。

  地质所所长崔文福说:“提高产量是双方共同的目标,目标一致就有了合作的基础。”今年年初,孤东厂地质所、工艺所与各管理区签署了技术服务框架协议,构建效益共同体,产量共担、风险共担,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一个区块中有多个管理区的井,位于交界线的水井便成了管理区的必争之地。几个管理区的技术人员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一口水井的注水量,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采油管理一区副经理苏中华说:“从前,大家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井网需求设定注水量,不会考虑对其他管理区的影响。”

  如今,效益共同体的机制下,考核细化到以区块为核算单元。管理区不光要完成整体产量,还要完成油井所在区块的产量,而地质所负责区块所在的管理区也要完成产量才算合格。

  这样目标一体化的交叉式考核,倒逼地质人员更有大局意识,不再将目光只是局限于自己的“一城一池”,更不会因此而打破整体规划布局。现在,区块长们在完成自身工作之余还会主动帮助管理区其他欠产多的区块制定措施方案。

  角色转变:

  两所人也是管理区人

  孤东地质所七区西63+4区块长李岩觉得,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往管理区跑的次数增多了。“管理区提出方案,我们负责审核,或是我们制订方案,管理区来执行。”过去,她的角色更像是决策者。

  新型管理区的建设,让采油管理区成了油藏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也让两所从决策者的身份变成了服务方。地质所副所长李文华说:“管理区有权决定用不用我们的方案,方案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管理区自然不会选择。”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油藏经营管理,地质所必须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来满足管理区的需求。新的运行模式是由地质所提出措施意见,说明调整意图,管理区结合储层发育、井况等因素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算效益账,最终拍板。为了确保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地质所会提供多套方案供管理区选择。

  不仅是区块长跑管理区的次数多了,在地质所,也能越来越多地看到基层技术人员的身影。

  采油管理五区副经理邹蒙蒙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能到地质所给别人讲课。邹蒙蒙所在的采油管理五区是孤东厂最早使用稠油氮气泡沫驱的单位,2010年探索使用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同样含有稠油区块的管理区中,地质所的区块长们也打算采用这种技术,但苦于现场应用经验不足。于是,邹蒙蒙成为他们的老师。

  经验交流只是第一步。为了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区所借助大地质大开发大勘探平台,通过技术协作让技术人员流动起来,他们“既是地质所的人,又是管理区的人。”

  下一步,孤东厂还将通过轮岗提高技术人员水平,让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区块长到管理区补齐底板,管理区的技术人员到地质所参与单元整体治理,提升地质规律研究的能力。

  携手“结网捕鱼”:

  三方找到最大公约数

  G08-43-X6井曾经是一口低效无效井,一度被关停。10月21日,在采油管理三区和两所的共同努力下,这口井得以重新开井。如今,日产油4.7吨,含水29.8%。

  G08-43-X6井的“复活”来之不易,得益于效益共同体的构建。

  在摸排现有油井后,管理区技术人员认为这口井还有潜力,便将挖潜的需求委托给两所。结合井史和开发现状,地质所判断该区块馆上1+2层有挖潜潜力,区块长为管理区制订了补孔改层的方案。开发方案制订出来了,困难主要集中在开采工艺上。G08-43-X6井是一口高黏油井,黏度达到了6000毫帕秒,“油在地层中基本不流动。”工艺所所长何海峰这样描述。

  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这种情况一般采用蒸汽热采。然而,方案很快便被管理区否定了:油层离水层太近,蒸汽热采极有可能会引入底水导致高含水。让何海峰倍感压力的另一个原因是G08-43-X6井是一口评价井,能否正确认识油藏、区块能否得到动用都取决于这口井的效果,因此,管理三区对这口井寄予了很大希望,要求工艺方案对地层的破坏降到最低。

  为了尽可能满足管理区需要,工艺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反其道而行,用冷采工艺。对比论证了10多套方案,最终决定通过氮气泡沫酸化解堵,再用双疏绕丝防砂,相较于传统热采,为管理区省下了40万元的成本。何海峰说:“因为管理区的支持,才有了这样一次尝试和探索,也为今后高黏稠油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处理方式。”

  像G08-43-X6井这样,在区所协作下起死回生的井并非个例。签署技术服务框架协议以来,区所协作联合攻关20余项,在日常的单井动态分析、井组注采调整、措施作业等方面,两所提供技术服务50余项,受益360井次,累增油6.2万吨。

信息来源: 
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