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东营区六户镇梅宅村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地里的玉米开始枯黄的叶子告诉人们,鼓鼓的棒子该掰了。大豆地里的豆荚咧开嘴,豆子撒落了一地,等着主家收割。辛勤劳作的村民一大早就穿梭在田间。路上跑的拖拉机满载而归,坐在上面的村民露出灿烂的笑容。
和村民一样,付胜也收获着自己的喜悦。10月1日8时,刚刚投产的两口新井,催开了付胜满脸的笑容。
现河采油厂六户管理区注采3站站长付胜满心欢喜地说,两口新井,一口油井,一口水井。目前,油井各项参数显示良好,预计日产原油3吨多。
和这两口新井同台的还有4口油井,同一台子6口井是今年注采3站计划新打的5个台子井中最大的台子井。
付胜对这些台子井寄予厚望,“产量能否完成,新井尤为重要”。注采3站管辖的区块属低渗透油藏,有30多年的开发历史,油井普遍高含水,综合含水87.5%。自低油价以来,效益评价门槛陡然提高,新井“难产”,产量一度吃紧。
新井采用的都是台子井形式开发,不仅仅是便于集中管理,更重要的是投入产出高。付胜说,注采3站70多口井横跨8个自然村,油井分散,不仅管理难度大,而且投入也高。打单井,考虑到地面配套和施工作业预留空间,一口井至少需征地2.9亩,而6口同台井却只需5亩地,实现了资源节约型开发。
由于产量吃紧,新井投产的节奏明显加速。国庆期间,注采3站有4口井在施工,付胜没有外出计划,每天电话接连不断。为了缩短投产周期,他一天说的话、跑的路比平常一周的还多。一旦新井作业完毕,他会立马组织协调安装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备,争分夺秒使新井尽快投入生产。付胜保守估计,5个台子井全部投产,大约增加原油产量二三十吨。
与村民们最原始的手工收割庄家相比,近年来,石油工业的生产力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付胜说,原来,巡井、量油广撒网,员工风里来雨里去,尽管昼夜倒班巡井,但也很难迅速全面掌握油井生产动态。如今,有了传感器,相当于有了“千里眼”,监控人员足不出户,便能实时采集油井生产参数,油井工况出现异常时,电脑会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他们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抢修,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
10月1日11时15分许,田野里,村民们依旧一片忙碌的景象,源源不断的玉米填满了蛇皮袋。井场上,付胜急切地打着电话,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第三口油井下油管作业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