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8月,油田部署了35个区块536井次的转流线调整,覆盖的地质储量达0.98亿吨,累增油19.6万吨,提高采收率2.2%,按照整装油藏新井单井产能来计算,相当于少打新井180~200口。
打新井少了,局部井组转流线调整多了,开井时间短了,油量增了。这一减一增的背后是油田以效益为中心,聚焦高效勘探、效益开发,降低老油田开发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之道。
局部井组转流线调整让现河采油厂梁13-斜54井组焕发了青春。通过调整注采流线,这个井组扩大了水驱波及范围,减少低效液量5200多立方米,2017年4月至今,累计增油1900多吨,节约用电6.3万千瓦时。
梁13-斜54井组是出了名的不好“伺候”,一注水就造成水窜,不注水地层就没能量。从1961年开发至今,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梁13-斜54井组的问题并不少见。
“水是最懒的,哪里好走走哪里,真正有油的地方没有驱替到,一进一出几乎没带出油。”现河采油厂地质所开发一室主任吕志强介绍。每注入一立方米水都是成本,无效注入液的循环消耗背后是一笔不小的电费和各项处理费用。
油田调整油井单元整体的流线,引导注入水流向弱波及区,用低成本推进老区提效稳产,从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现河采油厂选中了梁13-斜54井组进行调整注采流线试验。
转流线调整的思路是开发中精益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油气管理中心副主任魏新辉看来,“打一口新井的费用是800万元,尽管转流线调整的增油量远不如新井产量,但是与打新井相比,成本几乎为零。” 魏新辉说。
油价高时,地质人员可以调整整个单元的注采井网,改变流线方向来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持续的低油价让开发人员管理理念和方式都在转变,从注重产量到注重效益。“改变整个单元井网的流场流线,就要打许多新井,成本太高。油价高的时候,可打的井相对多一些,但是现在很多方案已经过不去效益评价这一关。”孤东采油厂地质所副所长官敬涛说。他所在的采油厂在油田率先开展转流线驱油探索。
既然现有情况下改变整个单元流场的成本过高,那就必须转变思路,哪里有效益点,转哪里的流线。
孤7平8井含水99%,让杜树礼伤透了脑筋。他最初制定的方案预计费用70万元,在50美元/桶油价下投入产出比1∶2.6。
杜树礼始终觉得措施费用太高,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邻近新井随钻资料显示目前生产段周围仍有较高的剩余油,杜树礼恍然大悟,这口井的主要“病因”原来是液量偏低导致注水波及体积小,水驱不到油。
杜树礼立即更改方案为大泵提液引导流线。新的方案作业费用仅10万余元,作业后投入产出比1∶2.4,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减少了低效产液量,节约了运行成本。
曾经为水而困,如今因水而生。在魏新辉看来,油气开发中的精益管理最终要体现到效益上,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价值。随着观念的转变,在方案的设计制订中,算效益账、产效益油的精益理念渗透到每名开发人员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