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包区 工程师包井

  8月1日深夜两点半,在黄河钻井总公司40538SL队施工的河146-X75井现场,钻井泵泵压由15兆帕瞬时升高到23兆帕。“碰压了,与计算的替浆量十分吻合,一切正常。”黄河钻井技术发展中心包井工程师赵建红对搭档王滨说。

  这是该公司推行实施“双包”技术管理模式后,赵建红和王滨承包的第九口井。在两个人的技术指导下,该井钻完井施工十分顺利,预计19天的建井周期,将创造出河146区块同类型井的最短纪录。

  近几年,随着公司瘦身健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现场工程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技术员队伍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难以满足当前钻机提速提效的需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技术管理模式,必将陷入有限的人力资源变成“救火队员”疲于应付井下故障复杂的局面。

  只有打破固有模式,才能更好地挖掘技术潜能,依靠技术创新与保障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单井盈利能力。为此,这个公司紧紧围绕机关服务到基层,推行以“专家包区、工程师包井”为主要内容的“双包”技术管理模式。

  专家包区,就是将所属施工区域分成多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专家承包,发挥专家作用,并将片区施工井整体效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工程师包井,就是将每口施工井由现场钻井工程师、钻井液工程师组合承包,并将施工井的质量、速度、故障难度与个人绩效挂钩。

  这个公司把施工区域分成四个大区,将钻井专家和现场工程师按照各自技术特点以及施工井的复杂程度,实行专家和现场工程师组合包井模式,保持服务甲方单位及施工区域相对固定。按照当前胜利油区市场43支队伍进行分解测算,每人平均承包3口井,当所承包井施工完井后,再根据工作量分配任务。

  据黄河钻井总公司技术发展中心主任李文明介绍,公司机构改革、压扁管理层次、技术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为推行“双包”技术管理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仅扭转了以往三级管理带来的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责任不明晰的局面,人员安排也不再捉襟见肘。而且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实行单井一包到底,责效挂钩,奖惩兑现,队伍精神面貌为之一变。

  这个公司围绕控制井下故障复杂,提高施工井质量速度效益,制订了《技术发展中心现场工程师考核办法》,将每口施工井落实到每名专家和包井工程师,个人口井承包绩效奖与所包井钻井周期、钻井质量、井下故障复杂、难度系数以及包井数量直接挂钩。每口井完成后,由总公司技术发展科对现场工程师包井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细分为质量、井下故障复杂以及工期等3类24项考核指标,实行百分制考核。同时,按季度、半年及年度分阶段对包井工程师评价考核,现场工程师个人年度累计考核结果作为技术序列干部评聘、职称评聘、评先树优、岗位调整等的重要依据。

  这个公司70183钻井队施工的坨斜197井,完钻井深3736米,是一口重点探井,长裸眼、浅造斜,水平位移长,施工摩阻扭矩大,制约了该井提速提效。包井工程师董建军、张宗耀通过改善钻井液性能、优选钻头及钻具结构、优化钻进参数,解决了滑动钻井“托压”等技术难题,降低了卡钻风险,实现了机械钻速大幅提高。该井钻井周期较邻井缩短了12天。两位包井工程师同时也得到了公司额外的特殊贡献奖励。该队队长刘源兴奋地说:“有了包井工程师的技术指导,今后我们多打井、打好井的底气更足了。”

  自推行实施“双包”技术管理模式以来,这个公司在钻井进尺与去年同期多打97545米、完成井平均井深增加117.62米的基础上,实现了钻机月速提高22.13%,事故复杂损失降低23.99%。

 

信息来源: 
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