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激活发展原动力


  7月16日下午,油田召开2018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油田分公司总经理郭洪金指出,上半年油田各单位生产经营态势平稳,产量踏计划运行,主要开发指标良好,产量保持主动,整体经营向好。

  然而,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对于勘探开发50多年的胜利油田来讲,面临勘探程度高、开发难度大、资源接替矛盾突出等诸多困难挑战。特别是前些年,受低油价影响,投入降低,油田新区产能建设后劲不足的矛盾逐步显现。

  所有的前进都是因为战胜困难而前进。数据显示,“十二五”胜利油田每年依靠科技进步新增可采储量2700万吨以上,新增加原油产能250万吨,科研成果应用率达到90%以上。近几年,依靠科技新增储量和产能却下降了40%~50%。

  面对新的困难,油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科技进步要储量、要产量、要效益,激活了发展原动力。

  困难中孕育希望

  ——油田科研人员转变观念,直面挑战,打响科技增油攻坚战

  稳产2300万吨,勘探开发的任务非常明确:区带勘探,每年必须落实可动用储量5000万吨以上,这是“生命工程”;开发上,每年要弥补350万吨的产量递减。

  而打开油田资源库,一系列问题摆在勘探开发人员面前:从东部来看,探井密度高、资源发现程度高,单块储量面积和单块储量规模不断降低;从西部来看,勘探程度较低,资源接替阵地不明朗。而开发方面,一方面好的油藏开发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双低单元、未动用储量的短板明显。

  探困境之困,寻发展之道。在油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项项创新成果成功解决难题证明:矛盾和问题中蕴含着潜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推进科技、改革、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动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说。

  站在历史新起点,必须用新的认识和创新实践来获得理论、技术的突破,不能坐在功劳簿上自我欣赏。低油价下,企业要有应对低油价的本事。

  在孔凡群看来,科技能为油田提供革命性措施来应对低油价。他指出,如果科技不创新,稳产不可能、降本不可能、勘探突破不可能、开发深化不可能。只有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才能真正给油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提供支撑。

  去年,埕北313井在潜山“山谷”开出油花,突破了以往对于潜山勘探着重于正向构造的认识。这一发现使得滩浅海地区的潜山一举成为油田“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突破带给人希望。根据第三轮资评,济阳坳陷资源发现率已达到58%。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宋明水在年初勘探务虚会上说,这个数字看起来很高,但每一轮资评资源量都是增加的。因为资料增加了,方法先进了,因此数据越来越准确了。

  今年,油田提出了4个重新认识,并明确了技术攻关方向:提升实验室技术推进“资源潜力重新认识”,提升物探技术推进“复杂构造重新认识”,提升沉积成岩分析建模技术推进“沉积储层重新认识”,提升地质综合评价技术推进“重新认识目的层系。”

  4个重新认识扣准了高效勘探的脉搏。今年,油田在海上埕岛东坡埕北822、826井东营组获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一块富集高产储量区块;富台油田潜山沉寂多年后在下古生界获得百吨油流……

  截至6月底,油田新发现控制储量3500万吨,在当前油价下均能动用。

  油田开发人员在双低单元、未动用储量等短板方面寻找工作空间和潜力。去年以来,油田开展双低单元治理,覆盖地质储量2.97亿吨,采收率提高5%以上,采油速度提高0.3%以上,实现每个单元效益开发。在难动用储量开发上,建立了采油厂承包和工程公司合作开发两种模式,预计今后3年开发年均建产能40万吨。

  希望在攻关中延续

  ——科研人员抓住主要矛盾,未雨绸缪,刻苦研究,为高质量发展埋下技术的种子

  今年年初,油田成立7个重点开发工作项目组和8个勘探攻关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由中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或油田首席专家担任。

  项目组旨在破解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困境,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近3年内实现效益增油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

  稠油降黏及微生物采油便是其中一个项目。

  微生物能采油?油田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给疑问画上了句号。

  油田“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沾3区块微生物驱油,累计增油50718吨,新增利润2200多万元。

  今年,油田加大培育降黏及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力度,在排6稠油、辛68深层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又落实了25个试验推广项目。

  在油田的勘探开发史上,总有人不断地问:油田还能持续生产多少年? 每一次的质疑都被一项又一项的前沿技术击碎。

  先知先明先悟,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是油田技术人员肩负的使命。他们从未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断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后人留下希望的种子。

  在油田工作仅8年的赵方剑,是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的一名年轻工程师。工作伊始,他就参与到了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研究中。

  在中一区馆3的矿场试验中,实施非均相复合驱后,该区块的综合含水率由98.2%降至81.3%,最终采收率达到63.3%。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使得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赵方剑表示,在此技术应用之前,油田还从未有哪一个区块实现如此高的采收率。

  得益于新型驱油剂每吨成本降低1000元,该技术的适应范围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非均相复合驱技术预计覆盖储量5000万吨左右。

  作为技术储备,今年赵方剑所在采收率室在没有应用过化学驱的区块开展了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案已经上报。”上报方案显示,特高含水期,在水驱油藏应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能够提高采收率8%以上。

  未雨绸缪方可持续发展。目前,油田正努力攻关山前高陡构造带三维地震的采集和成像技术难题,还原较为准确的构造面貌;开展的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攻关在低渗透油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稠油降黏采油技术在提高稠油开发水平上也有很大潜力可挖……

  投身科研大有作为

  ——油田创新体制机制,激励科研人员扎实研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年年初,油田向勘探人员发放2920万元的“大礼包”。其中,个人最高奖落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泉清头上,共25万元。

  奖励来自于《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发现成果奖励办法》的严格实施。油田领导要求,严格发放标准,严格执行细则,不许喝汤,不撒胡椒面。

  奖励一发,油田上下极为震撼。作为石泉清的同事,勘探开发研究院沾车勘探研究室副主任孟涛直言,石泉清获得大奖对他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奖励体现了价值,让他们坚定了在哪里都不如在胜利搞勘探的信念。

  颠覆传统,需要创新。每一次战胜前进中的困难,无不源自创新和变革,而这一切,均指向同一个核心——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

  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围绕加强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了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发展渠道,拓展发展空间,确保各层次、各梯次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油田启动实施了薪酬分配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工作,探索建立了领军专家价值量化考评体系,健全人才荣誉表彰体系,搭建了各类人才工作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平台。

  油田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相互转化的通道,拓宽专业技术人才向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通道,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成长平台,连续举办12届“金钥匙”竞赛;定期开展油田科技英才奖评选,对金、银、铜奖获奖人员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

  搞科研受尊重,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专注发现的工作热情。石泉清用新的三维资料、新技术、新方法在潜山发现了新区块,取得了新突破。勘探开发研究院沾车勘探研究室车西潜山项目组长王彤达表示,他所研究的区域同样有新的三维资料,相信随着不断深入研究,重新认识、评价区带,同样可以找到一批好井,为油田增储上产作贡献。

  今年,油田给予开发人员设置的奖励政策是他们编制的开发方案每增油1万吨,奖励10万元。“虽然增油一万吨很难,但谁说不可能呢!”赵方剑对于年底奖励办法的兑现充满期待。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