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口新井,产量为何如此主动


  1至5月,海洋采油厂生产原油136.2万吨,完成内部利润11.9亿元。在没有新井投产的情况下,原油产量和利润均超计划。

  对于这样的开发效果,海洋厂油田开发专家、科研所副所长陆友明却并未显露出过多的兴奋,“连续5个月没有新井投产的情况从未有过,但我们有底气、有信心”。

  陆友明的底气和信心来自海上这几年开发思路的转变和前期长效注水工作量的投入。去年年底在制订今年产量运行计划时,他和同事们早早就明确了“老区存量提效”的工作核心,并做好一季度产量爬坡、攻坚啃硬的心理准备。

  做优老区 存量增效

  老区存量是海上效益开发的主阵地。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随着海上开发持续深入,综合含水率超过80%,要实现海上油田稳产上产提效,不能只依靠大规模的储量和成本投入,必须做足做优老区,依靠存量增效。

  海上破题降本开发,离不开精细水驱。陆友明直言,对海洋厂来说,像抓原油产量一样抓注水,像重视原油生产一样重视注水,精细注水是提高海上开发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海洋厂就将“细分注水”作为海上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效益的主攻方向。注水分层做到应分尽分,分层注水实现精准配注,解决以往注水层段划分不够细、分层攻欠增注不到位的问题,持续为提高老区油井产能积蓄力量。

  然而,与陆地采油相比,由于海上实行油井合采、水井分注,控水稳产难度连年增加。“控含水既是稳产上产的难点又是效益点。”陆友明算了一笔账:海上综合含水率下降0.1个百分点,一年可增产原油近1.5万吨,相当于投产两口新井。

  海上开发指标最好的

  采油管理区

  海一采油管理区是产液结构调整的受益者。1至4月,该管理区产油21.03万吨,超额完成计划1581吨。

  今年,海洋厂谋划“二次创业”蓝图,“三控一提”成为核心工程之一。所谓“三控一提”是指通过老区存量控含水、控递减,提高单井产能,以减少作业频次,降低支出控成本,提高海上油田开发效益。

  控含水、控递减、控成本是增强内涵发展能力、聚焦效益开发的关键。陆友明介绍,现阶段控含水是“三控一提”的着力点,通过分层注采优化调整注入剖面,改善油井产液剖面,达到稳油增产目的。

  “开发区块全是老区,已连续四年没有新井投产。”海一采油管理区经理马越介绍。通过平面上优化单元不同井区注采比、纵向上调整主力层和非主力层注采比,平面流场得到调整,纵向产液剖面得到改善,效果就是老区含水和自然递减得到控制,单井产能提高。目前,该管理区含水上升率为0.3,自然递减率为-2.9%,是海上开发指标最好的采油管理区。

  吨油成本减少100元

  1至4月,海上治理低液低效井16口,今年将创利润5845万元。

  控成本才能提效益。对海上而言,油水井作业是成本支出的大头。在低液低效井治理中,海洋厂事前算赢,建立单井经济极限措施增油评价界限,根据增产潜力、作业成本、当年收益等因素,按照不同油价对目标井预测效益,并按利润由高到低排队实施。

  生产运行科学高效,才能为海上效益开发有力护航。“在执行全年生产运行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月度盘库情况,实施旬度产油量、注水量、产气量预警机制,所有施工工作量尽可能做到超前运行、优化运行、一体化运行。”海洋采油厂副厂长孙明说。

  在这一思路下,围绕海上提效开发的水井分层测调、注水井洗井、作业、电网检修等重点施工全部统筹兼顾、齐头并进,施工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产量大幅波动和下滑。

  通过细分注水及优质高效运行,海上老区含水上升速度和自然递减双双放缓,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一季度,海洋厂吨油完全成本为1017.4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10.13元。目前,海上油田含水上升率仅为0.7%,自然递减率为5.1%,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