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擦亮人生底色——记山东省劳动模范杨湖川

  油井高产,他会忍不住在餐桌上和妻子分享这份喜悦,“就像农民有了好收成”。

  刮风下雨,他会一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心里牵挂着油井会不会停产”。

  扎根大王北油田25年,他不仅走出了人生的长度,而且改变了人生的厚度。他就是河口采油厂采油管理十区经理杨湖川。

  从小,儿子感觉杨湖川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关爱油井比管自己多”

  走进大王北,映入眼帘的是风车、油井、虾池、盐田,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25年前,这里还是“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飞鸟难做巢,草木不生根”的荒凉滩涂。

  从成都大学毕业到荒凉的盐碱滩,环境的落差并没有让杨湖川失望。在他看来,人生就像瀑布,有高低落差,才能称得上美景。

  参加工作没几天,杨湖川和同事到大65区块的一口新井去拉油。爬到拉油罐上,“油二代”的他,第一次听到井口汩汩的冒油声,“闻油则喜”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杨湖川说,正是从那一刻起,坚定了自己对这份事业的选择,这也是他义无反顾执著工作的原动力。

  从小,儿子感觉杨湖川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关爱油井比管自己多”。工作25年,一家三口从未一同外出旅游。夫妻二人唯一的一次旅游是21年前去成都度蜜月。说好儿子中考结束一家人去云南旅游,由于产量吃紧,杨湖川食言了。儿子的生日,家人围坐的餐桌,杨湖川总是缺席的那一个……

  上百本笔记本,是他对油井的投入远比对儿子关心多的“铁证”。与杨湖川共事过的同事都知道,他每天都有记工作笔记的习惯,而这一记就是25年。他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下灵感和每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尽管抱怨,可家里每个人都理解杨湖川,妻子崔恩东更是心知肚明,丈夫杨湖川是一个对事业执著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应更多地放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她负责。

  他的大脑像一台“永动机”,不停地琢磨事

  在刘宏飞的眼里,杨湖川的大脑像一台“永动机”,不停地琢磨事。

  刘宏飞是河口采油厂安全环保监督中心副主任,和杨湖川同年分配到大王北油田工作,两人在大王北油田相处了21年。

  夏季,雨水和井场周围的养殖池侵蚀进井道路,他会考虑如何减少道路泥土流失;冬季,管线总是堵塞,他会思量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抽油机皮带调节装置能耗高,他会研究怎么降本增效……

  夏季和冬季是大王北油田最难熬的两个季节。大王北油田70%以上的井站都被虾池盐田包围,属于典型的“陆油水采”。夏季雨水一冲刷,就是一条沟,加之周围养殖池日积月累的渗透,道路和井场的地面时常被掏空,生产空间不断被养殖池和雨水挤压。

  崔恩东记不清有多少个雨夜,她被丈夫的手机铃声吵醒。一到刮风下雨,丈夫就寝食难安,即便电话确认管理区安然无恙,他也会夜不成寐。

  杨湖川的工作笔记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被冬季生产的问题占据。他烦透了冬季。

  大王北油田的原油凝固点高、含蜡高,冬季易结蜡堵管线,造成回压升高,引发穿孔。刘宏飞说,这就像血脂高的人通常伴有血压高,血脂过多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高血压。

  气是掣肘冬季生产运行的“命脉”。解决冬季管线冻堵,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加热炉给管线升温降压。而采油管理十区自产气十分有限,加之部分高耗能的加热炉,使原本捉襟见肘的气源更加雪上加霜。

  想干事表明的是一种态度,能成事考验的则是一种能力,干成事检验的是一种智慧。

  杨湖川自称有些“强迫症”,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极致,“生怕留下缺憾”。“冬病夏治”,利用夏季筹备冬季生产运行,对“油、气、水、电、输”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冬季生产管理由过去现场管理模式转变为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由过去“大灾停产、小灾停井”变为“大灾不停产、小灾不停井”。

  他身上既有父辈务实、担当的特质,又有着新时期石油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48岁的王大姐再过两年就要退休,原本以为能在注采1101站食堂炊事员岗位上干到退休,可没想到,2018年,富台油田搞经营承包,食堂撤销了,她成了“失业”人员。

  当然,王大姐并非别无选择——注采1001站食堂炊事员、注采1004站巡线员、短期离岗或者内退,采油管理十区给她提供了多条出路。

  “改革管理创新调整的是体制机制而不是人。”杨湖川权衡利弊,建议王大姐选择短期离岗。因为对于王大姐而言,这是一条可进可退的出路——想上班,依然有机会;想照顾家庭,还可选择离岗。

  杨湖川的身上既有父辈务实、担当的特质,又有着新时期石油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熟悉杨湖川的人评价他说,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敢想敢干,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作为油田首批十家新型采油管理区试点单位之一,2017年,河口采油管理十区被赋予自主经营权,杨湖川也随之从执行者变身决策者,天天琢磨,家怎么当,活怎么干,钱怎么花,如何让油藏经营出最好的效益。

  每一次交替,都蕴含着全新的机遇。采油管理十区第一党支部书记张明刚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这一弥足珍贵的画面,是大65区块签订自主经营承包责任书的瞬间。

  在杨湖川眼里,这份自主经营承包责任书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像当年小岗村的十八个红手印,承载着大北人对自主经营承包的探索。”

  大王北油田大65区块地处滩海,管理着27口油水井。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开发管理难度大,加之生产规模不断缩小,生产经营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开发效益,这一直是杨湖川殚精竭虑的一块心病。

  抱着先行先试的态度,2017年3月,杨湖川在大65区块试点自主经营承包,由12名员工承包了过去44人的工作量,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创新给杨湖川带来了意外之喜。2017年,大65区块成为采油管理十区的“明星”区块,人均劳动生产率从290吨/年上升至750吨/年,吨油运行成本同比下降35.8%,实现了年利润由亏损131万元到盈利215万元的逆袭。

  2017年,杨湖川的儿子被华侨大学录取。他破天荒地休了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休薪年假,陪妻子一同送儿子上大学。送完儿子回来,假期还没结束,杨湖川就匆匆忙忙返回单位。“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的回忆的。”杨湖川把这句话送给了上大学的儿子。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