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从头越

  57年前,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这口井备受瞩目——上至国家领导人和石油部领导,下至每一名参战的将士,他们的心,无不牵挂着这口井。

  57年后,在胜利油田,在中国石化,干部员工背负着这口井凝聚的精神财富,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再一次出发,向着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这口井,有一个响彻世界石油工业的名字——华八井!因为她,不仅发现了胜利油田,而且在渤海湾地区相继发现了大港、辽河、华北、中原、冀东等油田。

  为了这口井,新中国的石油人足足奋斗了6年——从1956年的华一井,直至1961年的华八井,从河北到河南,再到山东,在华北大地上纵横驰骋、南征北战。

  57年前的3月5日,华八井发现的一块油砂犹如一株报春花,从井场到华北勘探处直至北京,一路沸腾、一路温暖,让“华北无油论”彻底破产,一个大油田呼之欲出。

  胜利油田、中国石化、石油工业、国际石油界,将永远铭记这个时间——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试油日产原油8.1吨,拉开了整个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华八井的成功,是国际石油界的震撼巨响,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华彩乐章,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诠释。

  一块油砂,让中国石油工业再一次扬眉吐气

  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华八井从发现油砂到石油喷涌,激荡着国人的心,让中国石油工业再次扬眉吐气。

  回首过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说,胜利石油人从华八井集结出发,一路勘探找油,一路开发增产,一路管理增效,一路自力更生,抒写了一部从未停歇、接力奋斗、不断创业的胜利篇章。

  1961年3月5日,华八井在1194.39米至1200.39米取心时发现一块油砂,在太阳照射下闪着光泽。这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块油砂,也是渤海湾盆地的第一块油砂。

  当时,正在钻台上的学徒工王廷海刚想伸手摸摸油砂,却被技术员贾中惠抢了先,一把搂在了怀里,扯着嗓子宣布:“同志们,我们的华八井发现了油砂,证明地下有油。我们找了六年油,今天总算见到了,它比金子还贵!”

  话音未落,整个井场顿时沸腾。一名工人绕着井场边跑边吆喝:“好消息,我们见到油砂了!”下了钻台,工人们围着那块油砂你摸摸、他闻闻,有人大喊大叫,有人敲起脸盆,还有人在地上翻跟斗。

  此情此景,深深地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顾心怿的脑海里。华八井在1961年2月26日开钻后不久,他作为机修厂技术员到队上驻井,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等大家平静下来,贾中惠把这块油砂装进瓶里,系上写有“华北探区华八井第一块油砂”字样的红布条。随即,承钻的32120钻井队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正式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把油砂火速送往设在济南的华北石油勘探处。

  时任地质综合队队长的帅德福陪同华北石油勘探处党委书记孙竹、主任地质师安培树把这块油砂送到北京,向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汇报。两位部长拿着放大镜不停地端详这块油砂,余秋里还风趣地说:“这个小宝贝,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得多咯!”

  这天中午,余秋里特意在食堂请进京汇报的孙竹、安培树吃午饭,还向他们敬酒以示敬意。此后,石油部时刻关注着华八井的新进展、新发现,要求录井资料每天向石油部电报汇报。

  之后的日子里,华八井又相继发现多层油砂。4月5日,在钻至井深1755.88米时,提前完钻试油。4月16日,射孔一次成功,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拉开了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1962年2月,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余秋里被毛主席叫住问道:“余秋里,有什么好消息吗?”余秋里汇报了华八井的情况。毛主席听了高兴地说:“打得好嘛,看来这个地方也蛮有希望嘛!”

  当年,石油部对华八井所在的东营凹陷北部进行战役侦察,一批预探井先后开钻并传来捷报。9月23日,营二井试油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

  自此,胜利油田有了第一个名字——“九二三厂”,以此纪念营二井,也是为了保密需要。1964年1月25日,党中央批转了关于组织开展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毛主席亲自圈阅了这份报告。

  一年后的1965年1月25日,余秋里亲自定下井位的坨11井试油日产1134吨,成为新中国第一口千吨井。1966年,正式命名胜利油田,一个石油巨人诞生了。

  1974年9月29日,新华社首次公开报道胜利油田,此时,胜利油田已经探明可采储量3.9亿吨,年产原油1084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57年来,从华八井出发,我们建成了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石油企业,探索了一套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油地联手建造了一座石油城,锤炼了一支敢于胜利的过硬队伍。

  华八井,不仅仅是一口功勋井、油田发展史一个耀眼的历史坐标。经过57年的积淀,她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标志、一种精神符号,成为胜利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一种精神,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为油而战,再苦再累心也甜。

  今年已经78岁的王廷海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华八井精神的鼓舞下,胜利油田连续20多稳产在2700万吨,为国家能源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绩的取得,靠的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情壮志,靠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勇气,靠的是“以国为重、以苦为荣”的优良传统。

  “华八井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人生的华八井,是我无言的老师,一辈子的骄傲。”今年已经81岁的勘探开发研究院退休职工何立琨这样评价华八井。

  1960年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何立琨作为实习生,1961年来到了华八井负责资料录取。“工作虽然很简单,但我依然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完成,生怕出错,所有数据代表着责任和命令。”为了资料的准确性,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何立琨和几个年轻人主动晚上加班,互相对资料,检查错误。

  葛榕,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1954年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于1956年开始在华北找油,作为一名技术员亲身经历了从华一井到华八井的全过程。

  “那个时候,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艰难困苦无所惧,一定要把油找出来。”面对新中国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加上西方封锁、卡脖子,导致油料供应极为紧张的困难,他和所有的石油人一样心里极为难受。

  “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每一个石油人最简单、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和最无私、最坚定的壮志豪情。今年76岁的朱桂祥说,没有精神就没有方向,石油工人硬骨头,为了找到油,再大的困难也要顶着走,吃大苦、耐大劳,工作干不好连饭都不想吃。

  对于华八井的成功,葛榕归结为:不懈追求、终有所得,严细求实、快速钻探,奋力开拓、发现“胜利”。

  1956年,河北沧县部署的第一口基准井——华一井,尽管没有见到半点油花,但是第一次认识了华北地区的地下情况,发现和命名了明化镇组新地层,确定了从隆起带向坳陷区找油的战略转移。

  1958年5月到1960年3月,相继在河南和山东境内部署了华二井到华六井,除了华四井和华六井见到零星油斑外,其余均未见到油气显示。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新认识,划分出了华北地区坳陷和隆起带,明确了华北地区不是一个统一的沉积盆地,应该区别对待。

  从西向东的战略转移被确定。在山东济阳坳陷部署的华七井于1960年11月11日钻遇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证实济阳坳陷是一个具有优越成油条件的沉积区,为华八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葛榕和同事们从未间断野外调查,踏遍了大别山、太行山的条条沟、道道梁,背包里装满了石头,山里人一开始称他们为“要饭花子”,后来调侃说是“乍看像毛子,实际是傻子”。

  华一井施工期间,葛榕刚出生3个月的孩子由于缺少照顾生了大病,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回到孩子身边。“我是技术员,哪能离开井场去照看自己的孩子?”不久,孩子就夭折了。之后,父亲因病去世,他也没能顾上回去看上一眼。“心里想的,只有找油这一件事。”

  1961年的山东省广饶县是个重灾区,粮食无收,百姓逃荒。挥师到广饶县东营地区打华八井以后,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睡觉取暖,口粮以地瓜干为主,每人每月定量30斤。挖个大坑积攒雨水当饮用水,引得村里的牲口经常光顾,烧水时都能闻到烧水壶里冒出的牛粪、驴粪味。

  钻工栾凤振经常饿得发慌、眼冒金星,不少人饿得爬不起床,全身浮肿。即便这样,他们的斗志不减,还开展劳动竞赛,仅用不到40天的时间拿下了华八井,让世界瞩目,让国人鼓舞。

  是什么给他们如此巨大的力量?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以国为重、以苦为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华八井精神,她凝结着初心使命,凝结着优良传统,是胜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之不易、十分珍贵的“传家宝”,是采之不竭、源源不断的精神富矿。

  在胜利油田采油工程高级专家汪卫东看来,华八井诠释的是一种初心,激励我们执著开拓;展示的是一种责任,激励我们严谨攻关;体现的是一种使命,激励我们再铸辉煌。

  孔凡群说,华八井精神永不过时、永不褪色。新时代,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华八井精神,弘扬胜利精神,焕发出建设新时代油田的强大精神动力,向着建设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再出发、再发力、再进军。

  胜利再出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胜利人手中。从华八井再出发,这是历史赋予油田的责任,是时代对每一名胜利人的召唤。

  这是步入新时代、力求新作为的新起点,是加强武装、坚定遵循的新起点,是走在前列、再立新功的新起点,是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新起点,是加强党的建设、转化政治优势的新起点。

  何立琨儿子何健永远忘不了被父亲“敲打”的一件事——要求他从“匠”到“师”的质变。“这是父亲带给我事业上终身受益、一辈子忘不了的一条。”何立琨的初衷是,一是让儿子站在传承的新起点上,迈步从头越,继续圆石油人的梦;二是让何健站在自己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上进入新征程。

  何立琨和何健父子俩有各自的新起点,胜利油田57年的历程同样经历了更多的新起点,相同之处在于,每一次从新起点出发,都赋予了每个胜利人不忘初心的新使命。

  孔凡群认为,站在新起点,戴厚良总经理要求胜利人从华八井再出发,努力在上游扭亏脱困中走在前、在老油田高质量发展中作表率,不是一句口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党和国家的新目标新征程指引我们从华八井再出发——新时代我们要履行好国企责任,继续保持为国找油、为国献油、产业报国的情怀,努力实现效益稳产2300万吨以上,努力为美好生活加油。

  集团公司的新蓝图新精神激励我们从华八井再出发——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一流企业,强化跨越关口意识、苦干实干意识,与时间赛跑、与技术革命同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积小胜为大胜,在建设一流、打造高地、提升石油工程核心竞争力上走在前。

  党组领导的新指示、新要求鞭策我们从华八井再出发——新时代我们要做到重规范、讲风范、做示范,坚持大企业有大作为、有大担当,创新进取、敢为人先,发挥好油田在上游板块的带动作用。

  油田作出的新决策、新部署要求我们从华八井再出发——新时代我们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调动全员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打一个扭亏创效的翻身仗、提质增效升级的主动仗,实现弯道超车,在谱写石化新篇章中走在前列。

  这是一份使命担当,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推动大企业有大胸怀、有大作为、作大贡献。

  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开创油田改革发展新局面。

  这是一条发展新路。要贯彻新理念、采取新方式、培育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中心,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创效的新路子。

  这是一种奋进姿态。要重整行装、从头开始,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扬帆再起航。

  事实上,胜利油田已经在新起点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过去的一年,油田创造性地开展了“三转三创”主题活动,并让价值引领成为发展创效的风向标,推动不断探索完善滚动勘探开发机制、难动用储量开发机制、合作开发机制,深化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四化”水平有效提升。

  2017年,高效勘探取得重要进展,60%的新增控制储量在油价60美元条件下可开发利用;效益开发实现稳中提质,有效遏制产量下滑态势,开发成本由12.4美元降至11.8美元;保障服务创效能力不断增强,经营性业务实现提质增效;改革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新型采油管理区21个,专业化管理同口径降低生产成本7亿元,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挖潜增效28.4亿元。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也坚定了每一名胜利人走好新时代胜利长征路的信心和决心。

  胜利人更加坚定油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到2020年,实现效益稳产2300万吨、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低油价下实现扭亏脱困,在油价60美元/桶条件下,实现利润80亿至100亿元,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开创油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中国石化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走在前列。

  再出发的路上,思想观念要有大转变,价值引领要见大成效,创新驱动要有大突破,精细管理要有大进步,绿色低碳要有大提升,实现资产创效指标一流,劳动生产率指标一流,科技创新指标一流,安全绿色低碳指标一流。

  孔凡群强调,从华八井再出发,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统领油田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调整,坚定不移建设创新型企业,要坚定不移把“重规范、讲风范、做示范”要求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

  六个坚定不移,成为我们踏上新征程、迈向新目标的总要求和根本路径。胜利油田技能大师、胜利采油厂职工吴娟表示,要像老一辈石油人那样,做技术精湛的胜利工匠,将创新进行到底,无私奉献、追逐梦想,倾心尽力传帮带。

  “效益稳产2300万吨以上、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是油田的生命线,也是员工群众的幸福线,无论油价如何变化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油田油藏工程首席专家兼油气开发管理中心主任束青林说,我们将牢记使命、忠诚担当,聚焦油田效益开发,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智慧、技术和责任心破解难题,确保油田效益稳产、持续发展,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油田杰出青年代表向全油田发出倡议,号召青年一代要弘扬华八井精神,做听党话跟党走的先锋,做提素质强本领的先锋,做勇担当善作为的先锋,做修品行树形象的先锋。

  新起点、新征程、新目标,同样让老石油们激动不已。他们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变,永远不能忘记创业的艰辛历程,不能忘记以国为重、为油拼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胜利人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那么一种顽强意志,胜利油田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行装已背好,号角已吹响。听,在胜利人新的长征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更加嘹亮,更加雄壮,更加豪迈。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