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海上安全生产卫士


  是被动等靠要,还是主动求作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海检公司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责无旁贷当好忠诚担当的海上安全卫士。

  经过十年历练,公司拥有无损检验、设备检验和发证检验等技术和独门绝技。海检公司用独有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为油田海上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安全技术服务,为油田织就海上安全防线,保障海上本质安全,兑现了“企业有我更安全,海检因您更精彩”的庄严承诺。

  2017年,海检公司承接了35项海上检测工程,完成了9座采修一体化平台及井组平台和14条海底注水、输油管线的无损检测,检测报告准确率100%,承检的“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及海上配套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

  把秒表还给裁判员

  2017年6月,具有国家资质的海洋石油生产设施专业设备检测检验机构——海检公司被赋予了一项新的职能:作为海上及滩海陆岸日常生产过程的专业监督责任主体,对生产、环境、设备进行日常的QHSE监督。

  海检公司上上下下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深知,海上油田既是产量效益大户,也是安全环保的高风险点。随着海上油田的发展,海洋平台、海底管线等海洋油气设施和装备越来越多,对海上安全的要求和难度也越来越高。

  此前,油田各涉海单位海上日常的QHSE工作一直由海检公司和各相关处室等按职责分工,各管一摊,将设备设施、作业环节、地面建设等环节分开来独立监督,并未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管理上造成既有重叠也有盲区。

  对海检公司来说,开展设备检验等业务的合同书上,他们的身份却是乙方。作为乙方行使监督职能一直让人感到别扭。监督组成员、海检公司海上工程首席专家曹德国将这比喻为“运动员自己揣着秒表”。对方会开玩笑地问:“这次是来做检测还是来监督?”

  把秒表交给裁判员。新的职能定位解决了过去各部门分头行动有所侧重、涉及面多但技术深度不够的问题,实现了海上及滩海陆岸QHSE的专业监督,让海检公司成为理直气壮的裁判员。

  海检公司成立了监督督查组,将部分职能从“服务”转变为“监督”,编制了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技术文件,利用自身优势,依托设备检验、无损检测和发证检验等专业技术,从质量层面开展监督工作。检验师采取驻场监督和专项检查的形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施工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复验,合格后消除问题,签认报验单,实现问题闭环。

  为了更加精准地发现隐患,监督组将办公地点前移到前线。在监督组组长、海检中心副主任王卫彬看来,监督督查的目的是与生产单位共同发现、解决问题,是另一种形式的服务,为涉海单位负责。

  在前线办公室驻扎以来,监督组为涉海单位提出了许多建议,涉海单位人员也慢慢接受。“熟视无睹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一些行为习惯在我们看来不是什么问题。监督督查组的专家能帮我们发现隐患。这样的监督很有必要。”一位涉海单位的负责人说。

  找准合适的发展路子

  作为仅有的两家国家认可的国内发证机构之一,海检公司开展安全咨询服务在2017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创下历史之最。

  发证检验部经理张乐民说,除了具备安全技术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找准了自己的服务定位,趟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事实上,在2009年,海检公司就意识到,专业的检验人员熟悉海上相关标准法规,了解现场安全情况,是最大的优势。将业务局限于发证检验既是资源浪费,技术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必须要走出检验,开拓新路子,将优势转化为效益和发展的新动能。

  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急切地想要摸索出一条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项目都做。”张乐民说。由于许多项目需要具备资质,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陷入了盲目申请资质的误区。

  经历一段“瞎子摸象”式的摸索,张乐民开始反思,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一锤子买卖,不具有长期发展性,反而还分散了精力。没有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安全技术服务?

  尽管迷茫了一段时间,但这几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也积累了经验,也找到了擅长的领域,确立了以HAZOP(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专家会诊为着力点进行安全咨询。

  转型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为海洋采油厂中心二号进行HAZOP分析。让海检公司倍感压力的是同期中心一号平台由另一家国际知名机构承接。两家单位同步开展、同时汇报。

  中心二号平台投产已近20年,经过了四次流程改造,现场实际情况与20年前的设计图纸相比变化很大。项目组多次进入平台实地勘察,重新整理了更为准确的现状资料,划分了11个分析节点,提出建议40余条,一次性通过了验收。而他们的“对手”因为没做现场调研脱离实际而被要求返工。

  这一次实战给了海检公司底气,也更加坚定了所选的方向。“今后油田海上的HAZOP分析不再需要请别人来做,我们自己就能完成。”张乐民说。随后,海检公司又顺利完成了海三联合站工艺系统HAZOP分析,提出117条建议措施。

  织就海上安全防线

  “生产区标注的是红色,为严重高风险一级区域。”看到中心二号平台安全风险分级“四色”图的风险提示后,作业人员停了停脚步,再次进行了安全确认。在中心二号等五座具有典型海上平台工艺流程及作业活动的平台入口张贴着一张区域划分图。各个区域都被标注上了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一目了然。

  为了更好地识别风险,海检公司对海上平台存在的安全风险全面排查后,根据平台的生产特点进行了区域划分,对每个区域生产设施及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绘制了“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四色图,让风险等级走上画板,确保进入区域的人员第一时间辨别风险源,既能起到提示作用,也降低了误入危险区域的概率。同时,海检公司还对海上126座采油平台进行了风险分级。

  不同于陆地上的输油管线,一旦海底管线发生泄漏会严重影响和破坏当地渔业和生态环境,且管线修复难度大、造价高,提高对海底管道的检测能力至关重要。油田现有海底管线165条,长度约330千米。“必须要保证每一条管线都绝对安全。”设备检验部经理张宏说。

  管线外检测只能看到管线外部的防腐和整体变形情况,要想更加清晰地了解管线腐蚀缺陷、壁厚减薄和焊缝开裂与否就要借助于管线内检测技术。尽管具备了目前先进的漏磁管线内检测技术,但海检公司并不满足于此。

  漏磁管线内检测技术的弊端是不够轻便、检测费用高,设备卡组风险大,对检测环境要求严苛,必须是管线内无变形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检测。况且,管径小于8英寸的管线根本无法进入。

  海检公司研发的电磁内检测器则弥补了以上不足,原本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动的设备,现在只要一只手就可以拎动,检测费用缩减为原来的一半,成为检测海底管道的利器,也是今年油田职代会报告提出的“集成配套海上平台、海底管线腐蚀及损伤检测评估技术,开展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智能化安全管理技术研究,提升安全环保风险管控水平”要求的生动注脚。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