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阳春三月,胜南管理中心洋溢着人心思进、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
“四供一业”分离移交扎实推进、胜南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山东省成为引领工程,职工收入位居管理局有限公司社区系统第一,“1+2+N”警务模式典型经验在全局推广。
去年9月,油田领导孔凡群到胜南管理中心调研时得出如此结论——说的比做的少,做的比说的好。
胜南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恩庆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心领导班子坚持用改革精神破除发展瓶颈,引领干部职工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价值创造、撬动市场、和谐稳定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合作办医新模式,体现改革成效,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从今年2月6日起,对于纯梁卫生院院长张宇来说,同样是干着院长的活,可权责和身份大不相同了。
“过去是管理,现在是协助,主要协助配合好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交流过来的院长,保证卫生院高效运行。”张宇说。
出现这样的变化,源于纯梁卫生院与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探索合作办医新模式。
2月下旬,纯梁卫生院原班人马整体劳务输出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模式正式启动运行,合同有效期限为一年。
根据方案,纯梁卫生院实施整体劳务输出、资产出租新模式,即在签订合同有效期内,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接盘纯梁卫生院全体工作人员、租赁该院现有服务场地、资产设施。
接盘后,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享有医疗经营权、专业技术服务管理权、人员工作调整重新安置权,原纯梁卫生院行政班子负责协助配合,带好输出队伍,同时兼顾完成中心安排的各项任务。
从前后对比来看,新模式运行之前,纯梁卫生院由于人员自然递减及流失,造成许多职能科室合并关停。新模式运行后,技术力量大大加强,原有放射科、妇科等关停科室正常开诊,眼科服务效益可观,新开展CT等检查项目,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在张宇看来,新模式的运行既拓展了新的服务效益增长点,盘活了医疗资产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方便、满足了辖区居民,又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保障了职工的工资收入,稳定了职工队伍,为促进区域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事实上,合作办医新模式只是胜南管理中心加快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任何工作早干是先进,晚干是后进。”李涛深有感触。
近年来,胜南将改革放在第一位进行部署,提出“天黑赶路,天亮进城,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机遇意识,本着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的原则,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
——“四供一业”移交积极稳妥。已完成胜辛区域水电气暖职能和业务移交工作,完成铁山供暖、供电、胜辛供暖3个移交项目框架协议的签订工作。
——分离办社会职能扎实推进。顺利实现物探幼儿园、物探卫生院管理职能和业务整体移交。
——公共设施移交取得破冰式新突破。与博兴县政府结合,完成纯梁区域垃圾场市政移交协议的签订工作。
划小考核单元——谁创效谁受益,彻底打破大锅饭,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效主体
3月12日,胜南管理中心召开“经营指标预算下达会”。与往年不同的是,到会的每个科室负责人都收到一张A4纸,纸上清楚地写着每个科室今年的创效指标、成本指标等。
“年初光听说考核到科室,到真见到指标清单,每个科室负责人都倍感压力巨大。”经营管理科科长张凤来说。
压力的背后是胜南管理中心2018年进一步划小考核单元,把效益意识贯穿到每个单位、部门、每个班组、岗位,实现全方位创收创效全覆盖、无漏洞、无死角的结果。
以2018年中心制定的“40425”经营创效目标测算,人力资源盘活40%、人均创效4万元、人均效益工资2.5万元。这样的目标无论是对机关、还是基层都是一种鲜明导向:不养一个闲人,也不养一个懒人。
改革既要造血,又要及时止血。据张凤来介绍,通过划小考核单元,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效的主体,建立“谁创的效益归谁”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创收创效的积极性。
根据考核办法,机关及直属单位以大科室为单元,鼓励机关人员走出去闯市场,自己的效益自己挣。在业务工作上,交叉融合,联合办公,一岗多责,相互补充,把人员力量整合到一起。
学前教育系统以幼儿园为单元,全要素成本下沉,独立考核运行。各卫生院,包括胜辛卫生所,一律单独进行考核核算。
正是在划小考核单元的背景下,中心从二级、三级机关到基层班站,“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效益自己挣”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现在,中心机关各科室主动承揽办公楼及楼外区域卫生保洁任务,盘活6名物业保洁人员,全部充实到外部市场。同时采取租赁、合作、移交等多种方式,大力盘活闲置有效资产。
学前教育中心利用现有师资优势与东营涌威美术馆谈商谈合作意向,预计可输出劳务10人。纯梁幼儿园也与博兴县陈户镇政府达成了学前教育项目合作意向。
此外,中心还实行干部职工捆绑式兑现,将职工收入与干部收入相挂钩,水涨船高,打造利益共同体,激发创收创效热情。
“每个科室都积极走出去,在家的多干活、走出去的多创效,机关人员也从起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适应。”张凤来说。
打造金字招牌——坚持标准化建设总抓手不放松,干好标准活、固好发展本
3月18日,在位于黄河路和西四路交叉口西北侧的东营妙医堂,15名来自胜南管理中心的职工正有条不紊地从事艾灸、销售、管理等工作。
对他们来说,从卫生院到民营医疗机构,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对标准化一如既往的贯彻执行。面对患者,职工们严格执行“热心、精心、细心、虚心、耐心”的“五心”原则。
正是坚持严格的标准化,让妙医堂的管理者相信他们的实力,并逐渐扩大业务承揽合同,输出人员由第一批15人扩展到目前30人,下一步还将增加业务承揽人员。
“标准化不仅是发展根基,更是创收创效的重要保障。”在王恩庆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块“金字招牌”需要更加擦亮。
2011年底,中心组织100多名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胜利物探2188队学习标准化建设,这让参观人员感触很深。“一个物探队都能做好标准化,中心为什么不能呢?”
2012年,中心成立7个标准化管理项目组,对1524个管理文件、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整合形成了集24项管理规范、32项岗位职责、112项业务流程于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手册》。
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中心从各系统选取试点单位,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创建格局。2017年5月,油田标准化建设典型经验现场会在胜南管理中心召开,全面总结推广标准化建设经验,让“胜南样本”上升为油田社区板块管理标准。
2017年8月,胜南管理中心作为矿区标准化示范区,被东营市推荐立项为“省级标准化综合服务项目”。
在李涛看来,成绩的取得,源自中心标准化建设“一年一主题,一年一台阶,一年一提升”的循序推进,职工对标准化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8年,面对当前改革转型和严峻的经营压力,中心在深化“三转三创”主题活动中,将发展中心持续确定为“标准化建设文化年”,将标准化建设上升为中心企业文化的高度。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胜南管理中心凭借标准化建设的硕果,让500多名职工走上外闯市场的道路,60多个项目创效上千万元。
“标准化源于管理层提纲挈领的总结,形成于职工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它是胜南文化的缩影,也是职工文化自信的根源。”王恩庆表示,标准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他们将持续深化标准化建设,全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