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采油厂在治理老区低液低效井中实行一体化方案制订和专家决策机制,精准测算投入产出比,弹性安排作业运行,以提高单井治理效益,推进油藏经营管理提质增效。
新井投产少、老区产量占比增加、高含水带来产量递减,对于连年增产的海洋采油厂来说,2018年开局压力重重。一季度这个厂通过治理9口低液低效井,实现日增油123.3吨,累计增油1.05万吨。
目前,老区依旧是海上稳产增产的主阵地。为激活海上油田存量资产,海洋厂在治理老区低液低效井中实行一体化方案制订和专家决策机制,精准测算投入产出比,弹性安排作业运行,以提高单井治理效益,推进油藏经营管理提质增效。
一体化施策,方案制订准。作为海洋厂海三采油管理区地质主管师,朱凯和同事在年初按照采油厂划定的标准在辖区内摸排治理目标井。“只有日产液量在60吨左右,并且具有增产潜力的低液井才能确定为目标。”朱凯说。KD34井由此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在制订治理方案时,“一井一策”是一直以来最常用的方法,如今此方法在运行模式上却发生了改变。这种新模式被朱凯称为“一体化”。以前制订方案是“环节流程”式运行,油藏方案制订好以后再依次制订工艺方案和施工方案。现在,油藏方案讨论时,采油、工艺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工艺方案讨论时,地质、作业、采油技术人员也参与进来。
在朱凯看来,每个环节都让各路技术人员同时参与,让方案更合理、更具针对性。最后,方案交由采油厂专家组讨论优化并拍板。在这一模式下,KD34井地层解堵作业方案和其他8口井的治理方案先后出炉。
事先算赢,效益测算准。陆友明现在是海洋厂财务资产管理中心的常客。身为海洋厂科研所副所长,在每口低液井作业方案编制出来后,他都要让财务人员算算投入产出是否划算。“海上作业一口井的平均费用高达500多万元,措施上不上,效益说了算。”陆友明说。
这个采油厂根据“三线四区”经济评价模型,建立单井经济极限措施增油评价界限,结合增产潜力、作业成本、当年收益等影响效益的各种因素,按照不同油价对作业井多维度分析和效益预测,并按利润由高到低排队实施,力求干效益活、产效益油。
一季度,海上治理的9口低液低效井,措施作业有效率100%,其中KD34井作业后日增油达到63.6吨,含水率下降42.1个百分点,远超日增油40吨的预期。陆友明说:“9口井均取得良好收益,预计今年将创利润4675万元,有效期内可创利润4.2亿元。”
弹性调整,运行踏点准。每月初,海洋厂科研所开发室主任牛明超都要根据海上当月配产,制订作业运行计划。尽管低液井作业顺序已经排定,但他还要综合考虑月度整体利润指标和生产成本适当调整顺序。
“一月份海上天气海况差,产量吃紧,就加快施工进度;二月份节假日多,就放缓施工进度。”牛明超说,“既要提高单井产量贡献率,也要保证作业踏点运行,把牢月度生产主动权。”在这种弹性调节运行下,一季度海上原油产量保持超计划运行。
严控作业成本是增效的关键。海洋厂完善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方案协同优化、协同调配作业平台、单井费用议价协商等方式,严格控制作业成本。该厂还采用风险承包的运作方式,强化施工方质量责任意识,把好施工质量关。一季度海上施工的9口作业井成功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