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迷宫里的“寻宝人”

 人物小传:现任纯梁采油厂地质所所长的黄文欢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得过油田劳动模范和中石化最美青工称号,2017年获得“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和胜利青年五四奖章,获得中石化奖励2项,油田级奖励6项。

  ■通讯员 王蕊仙

  搞地质,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肯钻肯挤,不达目标不罢休

  2011年,经过为期一年的全岗位锻炼实习后,26岁的黄文欢被分配到纯梁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方案室。顶着重点大学地质专业研究生学历的光环,又经过了基层一线的摔打磨炼,黄文欢期待着在油田勘探开发战线大展拳脚。

  然而,拿到的第一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课题,就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低渗透油藏是纯梁厂的主力开发油藏,但受制于超低的渗透率,水注不进、油采不出,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黄文欢使尽浑身解数,先后采取了分层酸化、压裂改造、精确压裂等技术手段,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出师不利。满以为能够轻松应对,却被绊了一个大跟头。”初出茅庐的黄文欢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啃下硬骨头,才能更好证明自己。”为尽快打破制约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的瓶颈,黄文欢几乎把纯梁厂低渗透油藏上千口井的档案翻了个遍。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多次往返勘探开发研究院,认真请教更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解答。

  这种好学上进的态度,也引来了油田首席高级专家王端平的注意。2014年,在油田“名师带高徒”活动的促成下,黄文欢和王端平顺利结成“师徒对子”。

  有了油田高层次专家的手把手指导帮助,黄文欢更加坚定了攻克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关的信心。他从油藏特性,到成藏机理,再到开发手段,逐一分析比对,将所有开发中的细节问题融入数值模型里面,推演各种技术手段的模拟效果,最终优选出径向钻井技术,利用其定深、定性的特性来改造储层。为确保施工效果,每次径向钻井施工,黄文欢都坚持盯在现场,指导施工队伍优化流程,保护油层,提高施工质量。

  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守得云开日月明”。黄文欢主持设计23口径向钻井,全部达到预期目标,油井单井日增液在30%至50%,水井日增注15立方米至30立方米,成功解决了低渗油藏开发难题,成为油田领先的主导开发技术,荣获油田技术创新交流一等奖。在此基础上,黄文欢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油水井径向水力射流地质设计及资料录取要求》,并上升为油田企业标准。

  搞地质,要有严细实的作风,精益求精,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给油田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黄文欢所在的纯梁厂,油藏类型复杂、品位低,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低油价带来的各种矛盾困难开始集中显现。

  “寒意渐浓”,身处勘探开发第一线的黄文欢对此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以往我们平均每年要设计、投产新井130口以上,但从2015年到2016年,我们投产的新井还不到30口。”习惯了加班加点找油、打井的黄文欢,突然清闲了下来。这种清闲,让他感觉很不适应。

  “总得找点事情干,既然新井干不成,就搞老区,老油田一样可以搞出新名堂。”黄文欢逐步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实现老油田效益开发这个方向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黄文欢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好比从收过的地里捡花生,有人已经在你前面捡过了好几遍,你要想捡到,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把土刨得更深、更细。”

  以梁南地区沙三中为例,经过40多年的开发,综合含水97%,采出程度57%,区块开发运行成本高达800元/吨。“此类区块效益开发的方向在哪里,挖潜的空间有多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仔细探索,需要从细处做工作,把地质研究这项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极致。”黄文欢谈到。

  为把储层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做精、做细、做扎实,他建立起了以单砂体为单元的地质模型,将储层描述精度从2米提高到0.5米,对夹层进行了精细刻画,从立体上认识厚油层内部的结构特征,明确了用水平井挖潜顶部剩余油的思路。

  “碗底一块肉”,精细扎实的基础研究,带来了意外惊喜。黄文欢在梁南沙三中设计部署的4口水平井均获得成功,平均初期日油超过12吨,区块吨油操作成本从835元/吨下降到532元/吨,实现了区块的无效变有效。

  搞地质,要拿出“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敢闯、敢冒才能走出新路

  在黄文欢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纯梁采油厂地质构造图,橱子里摆满了与油田勘探开发相关的各种杂志书籍,就连手机微信上,关注的也是“中国压裂网”“石油人”“石油观察”等公众号。整间屋子和整个人似乎都散发着浓浓的“油味儿”。

  “现在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更新太快,一疏忽就会落在后面,只有通过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才能够有所创新。”参加工作8年来,几乎干过地质所所有专业技术岗位的黄文欢,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劲头。也正是持续不断地“充电”“加油”,让他始终保持了大胆创新、敢破敢立的精气神。

  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认识难度更大,客观上要求技术人员必须采取创新的思维去认识剩余油、创新的手段去开发剩余油。

  纯化油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投入开发的老油田,经历了多轮次开发调整,潜力逐渐变小。为让这一采油厂勘探开发历史上的功勋油田重现青春活力,黄文欢带领技术人员,找出以往所有纯化油田的开发方案,从地质构造、油藏特性、开发方式等方面,反复核查比对,创新提出了不同物性储层的差异开发思路。通过分层注水、变密度射孔等低成本开发技术,适配井网,形成了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理论。主导编制的纯6块综合调整方案,区块日油能力从54吨上升到127吨,日增油73吨,区块再次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搞油田开发,不能局限于以往的认识,局限于已有的技术手段,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超越。”展望未来,黄文欢信心满满。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