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绘就美丽油田

  石天佐小心翼翼地把鼻孔靠在3号机组的临时烟囱监测口,吸了一口气。

  “没有硫黄味。”工作20多年来,身为胜利发电厂灰水部副经理,石天佐对烟囱口排放的气体的味道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嗅觉敏锐的他不敢想象,这一次从火电厂烟囱里排放出来的气体竟然没有异味。

  2018年1月,5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环保监测报告显示,改造后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50、35、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远低于欧美200、200、2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的排放标准,实现了“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的清洁生产目标。

  火力发电厂在燃煤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以前,胜利发电厂的烟囱,让石天佐唯恐避之不及。“2015年,烟囱的管道烟气泄漏。员工带着正压呼吸器,用了五瓶氧气都没有处理完泄漏的烟气。”石天佐说。

  石天佐是个有心人。以前,他总能在单位停车场的私家车身上看到一些星斑状的白点,“这是脱硫不彻底的表现”。最近一年多,私家车上已经难觅白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多年来,胜利发电厂围绕“三废”治理,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胜利发电厂副厂长王洪滨粗略估算,自2007年以来,中石化已经在胜利发电厂累计投入10亿元治理大气污染,电厂减排烟气排放总量从过去的每年万吨级降到千吨级,再到如今的百吨级。

  2014年下半年,国家环保部“50355”超低排放标准发布,要求火电厂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氮氧化物不超过5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不超过3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烟尘不超过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

  2015年,胜利发电厂利用现有设施、适应煤质为原则,确定了四台机组的环保综合升级改造技术路线,即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高效脱硝+高效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湿式静电深度除尘,对四台机组的脱硫、脱硝、烟尘除尘进行环保升级提效改造。

  在清洁生产理念的指引下,胜利发电厂成了绿色减排的标杆,摇身一变成了“绿色电厂”。

  “现在烟囱排放的气体比汽车尾气干净多了,比封闭空间里抽一支烟造成的PM值都低。”石天佐说。

  据统计,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后,二氧化硫每年可减排7.9万吨,相当于再造165万亩树林;氮氧化物每年可减排1.8万吨,相当于60万辆机动一年尾气排放量总和;烟尘每年可减排810吨,相当于再造树林36亩。

  2017年冬天,石油开发中心采油工刘峰彻底与煤炭告别了。

  刘峰管理的6台燃煤加热炉改造成了电加热炉,只需要按一下按钮,油罐就可以实现电加温了。“就像家里用的热得快一样,方便、管用。”刘峰说。

  对于油田来说,燃煤锅炉的淘汰或替代是必选题。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公布,明确了“2(北京、天津)+26(含山东的济南、淄博、滨州、德州、济宁、聊城、菏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要求“2+26”城市2017年10月底前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

  据统计,油田10蒸吨以下在用燃煤加热炉数量达到564台,其中“2+26”区域198台。一年要烧掉2.7万吨以上的燃煤、1.2万吨以上的生物燃料。

  这不仅是场环保战,也是场产业升级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了美好前景,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工程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军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虽然部分锅炉不在改造区域,但这是大势所趋,现在不改以后也要改,索性一次全改了。

  2017年,油田主动加压,将没有涵盖在“2+26”区域的东营、潍坊地区366台锅炉也纳入到治理范围。治理方案编制中,油田坚持“经济实用、高效可靠”的原则,564台加热炉燃煤改造分别采取燃气替代、气电两用炉替代、井筒化学降黏替代、电加热替代、管线串接伴输等五种治理改造方式,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编制了41项分区治理方案。

  在进行燃煤锅炉改造的同时,油田还进行了一项气代油工程,让移动锅炉也烧上清洁的天然气。对于一部分偏远井站,他们更是启用了LNG、CNG点供业务。目前,每天大约有30多台运输车辆在油田的各个点供点来回穿梭。

  2017年9月底,跨越5个地市的564台燃煤锅炉环保治理工作全面完成,所有燃煤锅炉全部改造、拆除或封焊停用。

  刘峰的燃煤锅炉被电加热炉取代。而对于桩西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集输401站106分水接转组组长刘明生来说,4台备用的燃气加热炉却被彻底拆除了。

  在新能源开发中心主任赵书波看来,备用的燃气加热炉彻底被拆除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说明污水源供热技术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可持续,渐渐被人认可”。

  新能源开发中心的前身是地热余热项目部,主要负责油田地热、余热的开发利用。2017年,地热余热项目部更名为新能源开发中心,由注重地热、余热向地热、余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智慧绿能转变。

  事实上,新能源开发油田大有可为。地热、余热开发和油气勘探开发一脉相承,是勘探开发技术的转移,多年来,油田在地热、余热方面积累了独有的技术优势和开发经验。

  普查结果显示,地热资源方面,胜利油区所处的济阳坳陷及邻区地热储量6883亿吉焦,折合标煤235亿吨。污水余热资源方面,油田有采油污水处理站77座,日处理污水量约81万立方米,按照10摄氏度温差计算,理论上折合标煤42万吨。需求端,油田住宅总供热面积中,燃煤供暖720万平方米有替代需求。

  现河采油厂乐安联合站余热利用+光伏发电项目,是新能源开发中心首个自主实施的分布式光伏余热多能互补新能源项目。2016年,新能源开发中心对乐安联合站7台加热炉实施污水余热代气项目,年代气458万立方米,节约标煤5349吨,碳减排1.3万吨,年创效320万元。2017年,他们在污水余热代气项目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预计项目投产后,发电量达到87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349吨/年,碳减排914吨/年。

  一年高点起步,两年见成效,三年上规模,四年成产业,五年创品牌,这是新能源开发中心的战略规划。目前,新能源开发中心累计完成各类新能源项目31个。其中,地热资源利用项目13个,余热资源利用项目17个,光伏发电项目1个,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在广阔的新能源市场,新能源开发中心走出油田,积极寻求新的机遇。2017年,他们先后到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开拓外部市场,与海利丰公司构建新型甲乙方关系,选派人员到山东聊城、河北承德、河南新乡、山西临汾等地新能源供暖项目提供商务技术服务,年创效80万元。同时,他们利用油田丰富的余热资源,调研周边3公里内居民小区,提供余热供暖服务,先后签订三个民用供暖意向协议。目前,胜北花苑小区供暖合同已经签订,供暖面积18.5万平方米。

  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耗能低、污染排放少。油田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上路。在新能源开发中心的规划中,他们要积极融入“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建设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分布式复合智慧能源,实现地热和余热向多能互补分布能源、立足油田向布局全国、常规能源向清洁能源“三大跨越”,打造绿色生态油田,建成具有多能互补开发实力的国内一流新能源公司。

  当然,在迈向国内一流新能源公司的进程中,新能源开发中心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新能源是新业务,急需建立和市场相适应的机制,突破制约发展的机制桎梏。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地方政府,还是集团公司,最近都释放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在山东省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的规划中,东营市是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验区。3月12日,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要求,要切实加强机制改革,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总部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从烧煤到烧油再到如今的燃气,34年来,热力分公司瑞景锅炉房的变迁,见证了油田绿色供暖的发展。

  近年来,油田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安全发展、质量至上、环保优先、以人为本,完成了硫化氢、燃煤燃油锅炉等专项整治,推进自然保护区环保问题整改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探索新能源利用,全力打造安全生产型、高效低耗型、清洁环保型企业,展现了安全绿色、生态美丽的胜利新形象。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