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海检公司的做法让部分干部员工愕然——明明有项目,为什么不去争取?
但在部门副经理刘钊和财务科长丛玉秋眼里,一点都不值得遗憾——安徽省天然气2017至2018年度管道无损检测这个项目,仅有300多万元的合同额,没有效益可算。
这不是海检公司第一个主动放弃的项目。2017年以来,在当好海上监督检测“职业运动员”的同时,他们在外部市场中坚持赔本赚吆喝的不干、不能提升技术水平的不干、不能凸显技术优势的不干、不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的不干。
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哲学道理。因为,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退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以退为进
项目来了,争还是不争?
曾经,看到这样的项目,海检公司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见到肉就想吃,拣到篮子的都是菜。”丛玉秋说。
放弃的背后有考量,有权衡,也有教训。2012年,苏北成品油管道无损检验项目招标,工期2年。项目门槛低、对技术要求不高,同场参与竞标多是小型民营企业,海检公司真正的优势并不能凸显。
利润在盈亏平衡点上打转转,极有可能是个赔钱的项目。曾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担心。但不甘心让任何一个项目从眼前流失的想法占了上风,最终海检公司还是以低价中标。
由于施工问题,这个项目远远超过了预期时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工,算经济账早已是“入不敷出”。提及这个项目,丛玉秋至今还觉得“肉疼”。签了合同就必须履行承诺,即便是烫手山芋,也只得硬着头皮干。
不能再做只赚吆喝的买卖了,必须要算账,算明白账。事前算盈才是盈利创效的前提。经过梳理和总结,海检公司发现,一些项目算下来价值并不高。如果把过多人力、精力分散在这样的项目上,好比“一个拳头出去,卸了力”。
转变思路,事前算盈,不打自我消耗战,海检公司党委书记李鄂将这样一次梳理形容为查找“出血点”,止血堵漏就是止损创效。
2017年,围绕创效做加减法,海检公司以价值为衡量标准,以高质量的创效为转型方向,集中力量干大事,将发力点放在“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和海洋石油生产设备的检验检测上。在李鄂看来,只有让每一笔合同的效益都颗粒归仓、落袋为安才是最大的创效。
不再盲目,不再有争议。用数据说话,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退得有意义,进得有价值,进退皆有道。一进一退之间是海检公司观念的转变,也是转型的再出发。
迎来大订单
告别安徽天然气管道检测项目不久,海检公司便迎来了一笔大单。在中石化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项目中,海检公司以几乎“靶心价”中标金额最高的标段:潜江至韶关输气管道第五标段。这也是其成立以来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一笔——980万元。
这场全国公开的招标会有35家公司参与竞标。不同于低价中标,这次的标的额取的是所有进入复审企业竞标价的均值,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大。为了提高中标率,项目组反复研究竞标的每一位对手,了解他们的优劣势,有侧重点地选择主攻标段。
海检公司集中力量重拳出击,把精兵强将派去了这个项目,几乎占据了无损检测部的“半壁江山”。如果当初没有放弃安徽天然气管道的项目,如今会面临人手不足,人员调整不开的情况。
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是帮助海检公司顺利拿到项目的砝码。以往的项目管线检测大多使用常规射线超声等方法,不同的是,“新粤浙”项目管线采用数字化管理,定位就是使用新技术:相控阵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技术。
成竹在胸。早在2012年,中石油深圳至香港海底管线检测中,海检公司就能够成熟运用这项技术,将管道焊口全过程检测的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15分钟。同时,在确定焊缝精确位置时,能够形成三维立体尺寸,定位缺陷误差由10毫米减少到0.1毫米。
市场催生技术,技术反哺市场。“新粤浙”项目招标前不久,无损检测部副经理韩相勇带领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PAUT异型法蓝对接直管焊缝双侧链式扫查器应用于生产中,克服了以往只能进行直管对接检测的弊端,解决了法蓝口、海洋平台、海底管道等工艺管道的异型结构焊口检测的技术难题。而这项技术,也成功应用在“新粤浙”项目中,不但大大缩短了工时,还弥补了传统X光拍不清厚工件的缺陷。
一份终身承诺
湖南衡阳市衡东县城五公里外的郊区,“新粤浙”项目的施工现场,谢建桥带着工程师趴在水稻田中给管线做无损检测。
“难度大”是“新粤浙”项目开工两个月以来谢建桥的感受。水稻田地泥泞松软,设备靠人抬,项目动工的时候又是湖南最冷的时节,静则一身冰,动则一层霜。起了冰的焊孔对耦合的均匀性带来影响,再加上使用的技术本身要求标准就高,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返工,但是紧张的工期容不得第二天返工,检测的难度陡然增加。
虽然难,但是“荣誉、自豪”是每个人共同的感受。“对每一个工程师而言,能在有生之年参与几个大型的优质工程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多年以后,还能在这样的大工程中找到自己的‘痕迹’,想想都觉得值了!”谢建桥说。
这痕迹,是骄傲,更是责任。每公里有85个焊口需要检测,海检公司151公里标段内有1万多个焊口,每一张检测底片都印有代表着胜利海检公司的一串代码,每一份检测报告都代表着谢建桥这些“工业大夫” 们终生的承诺,容不得半点懈怠。
检测是最后一道关口,每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事故,当在《国家质量终身责任制承诺书》上签下海检公司和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谢建桥和他的同事们便做好了为它负责的准备。
检测的背后,有许多叫作“坚持与执着”的故事。项目组纪虎、赵洪波四人趴在零下5摄氏度布满冰碴的水稻田中4个半小时,只为推出一张完美的图;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湿冷,有人长了冻疮,却从没因此耽误过进度;曾睡不着觉,几个人深聚在床头讨论白天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曾思维碰撞,得出技术改进的方案思路,彼此会心一笑。
12个人的2000万元产值
2017年,海检公司设备检验部12个人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产值,其中外部市场是最大的效益源。
十几个人凭借什么创造高产值,又如何能打破地域的壁垒,在当地和国外知名公司云集的市场中占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海检公司的答案是,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做增值服务。
设备检验部经理张宏曾在采油厂工程科工作,15年的甲方工作经历,让张宏深知两方合作中甲方最需要什么、最看重什么,这也让他在后来10年的市场闯荡中,懂得站在甲方的角度换位思考,通过帮助甲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来提高自身收益高附加值的双赢模式。
在福建海底管线内检测项目中,技术人员发现由于海床冲刷,海底管线出现大面积裸露甚至有的部分悬空于泥面,超出了管线设计极限。发现隐患后,海检公司及时提供了三种以上的治理方案。诚意打动了甲方,他们不仅采纳了海检公司提出的方案,还主动提出与他们直接签3年的合同。
从“格格不入,水土不服”到与“甲方成为朋友”。经过两年的治理,为甲方降低了维修资金投入。2017年合同到期后,甲方再次提出续签3年,了解到海检公司由于汇率问题造成的成本压力后,主动把项目服务费用上浮2%。
在海检公司经理张剑波看来,持续做大市场蛋糕的法宝就是,坚持检验、检测、咨询、诊断一条龙服务,为甲方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011年,海检公司在冀东市场只有10万元的份额。2017年,这一数字翻了四番。在每一次检验完设备后,海检公司都会为甲方提供超值服务——一份综合性分析报告,告知对方出现问题的原因、日常管理方法以及如何减少设备损坏。
“这种‘买一赠一’的增值服务,既是实力体现,也有满满诚意,我们对‘海检’这个品牌也更加有信心,下一次的合作自然水到渠成。”一位甲方负责人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