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胜利采油厂ST3-10XN161井中心小管落井需要作业打捞。以往都是管理区上报作业井号,由采油厂决定作业施工队伍。而今管理区拥有服务队伍自主选择权,他们决定选用施工质量较好的油气作业管理中心胜采作业17队,并和作业17队签订了优质优价施工协议。从上修到完井,仅6天时间,作业17队就保质保量完成了此项施工。“干不干有自主权,怎么干、由谁干有发言权。”胜采厂采油管理五区经理张克录说,“新型采油管理区实现了由‘油气生产中心’向‘油藏经营责任主体’身份的转变。”
胜利采油厂以采油管理五区为试点,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革新组织机构,理顺业务管理流程,厘清职责界限,合理优化人员配置等,全力推进油公司模式下的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促进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形成“上下一条心,全员创效益”的浓厚氛围和干劲,为采油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突破传统的变革
新型采油管理区到底是什么样?到底新在哪里?一线干部员工最先感受到的是组织架构合理、岗位设置精干和业务流程高效的全新变化。
“员工从最初的39人,按技能操作业务流程优化配置到11人,眼前90多口油水井可怎么管?”注采503站站长高磊在新型采油管理区建立之初,充满了各种担忧和不适应。没想到的是,几个月运行下来,生产不仅没掉链子,油水井基础管理水平不降反升,各项指标不断向好。
张克录说,过去“小而全”的工作模式导致业务交叉,员工工作量大,责任难落实。尤其是近两年,在产能不断递减、油价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下,管理五区由盈利大户变成纯亏损单位。“唯有打破僵局才能赢得未来,唯有变革油田才能可持续”。
管理区通过生产指挥系统(PCS),实现了油井、站库生产现场的可视化覆盖。油水井生产参数自动采集和工况自动诊断,油水井生产状况的快速调节和处置,以及生产运行信息集成和集中指挥等,做到了管理链条最短,管理流程最简,彻底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技术管理方式、生产运行模式和绩效考核方式。
新的注采班站保留了油井管理、设施维护、施工监控等核心职能,维修、资料、化验等全部剥离至其他相应专业班组。所有岗位采取竞聘上岗,工作内容由270项减至64项。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新的注采站留下的都是巧手、能手、高手。
“专业化整合后,班站人员更加精干,管理越发严格精细。”比如施工监控,高磊介绍,以前他们只需要监督整个施工不出现安全环保违规现象,现在制定出《施工作业指导书》和问题反馈表、整改落实表,对油水井作业监督35个项点、水井测试调配监护12个项点、内部施工监督18个项点、外部施工监督27个项点,逐项对照标准“过筛”检查,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
人人比进步赛指标、比质量赛技能、比效益赛管理,努力创效成为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工作的落脚点。2017年,注采503站人均绩效工资达到2.6万元,名列管理区注采班站榜首。
让每分投入创造更大价值
如果说组织机构的调整重组还只是“形”上的变化,那么从开发油藏变为经营油藏,则实现了新型采油管理区质的飞跃。张克录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车间’变成了‘公司’”。
新型采油管理区拥有主营业务优化、资源优化、生产物资优选、投资优化等七项油藏经营管理权,由过去的“被动实施”变成了“主动算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努力追求效益最大化。
2017年,管理区围绕注采调整,从地质所、工艺所制订的157套井组调整方案中,优选实施了98套高效方案,实施后全区自然递减下降0.2%,当年少递减产量415吨,多创效益65.8万元。
采油管理五区技术管理室主任梁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生产经营中受制于诸多“婆婆”,如今优化权掌握在管理区手中。他们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必须管好每口井、精采每吨油、算清效益账、多产效益油,要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效益,让每一分钱花得更有价值。
管理区配套建立起一体化技术分析决策、经营决策优化、生产运行与综合管控、党建思想文化保障、激励约束等五大机制,对全要素进行优化,所有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
管理五区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周国莹最近忙着与工艺所专家和技术人员,对STT119-1井、STT119-3井等两口油井掺水管线敲定最终设计方案。管理区提出管线设计需求,委托工艺所进行可行性论证,设计出多套管网改造方案。通过效益评价,最终决定顺行合并一条管线,在交汇处安装一个阀组,再分别搭接到各井。周国莹说,经营决策优化进一步压实了责任,他们要像过日子一样处处精打细算,努力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最优最省最高效。这次优化掺水流程,他们可以节约100余米管线,节省主材和施工劳务费用1.2万元。
市场驱动利益共赢
综合服务二站站长王广安说,每天早晨一睁眼,他就“欠”着员工们4000元。新型采油管理区不养懒汉,“多一分辛劳,多一份收成”,他们每天至少要有4000元“进仓”,才能保证员工拿到效益工资。以前坐等“鱼儿”上钩,现在要主动“找米下锅”。
管理区实施内部模拟市场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从事采油生产管理的注采站与生产维修、后勤保障等专业化班组,由同在一口锅里吃饭的“兄弟”,变成了甲方乙方经营合同的契约关系,感情不变,账要明细算。对于乙方而言,多干活、干效益活才是硬道理。
管理区与油田和社会化专业化队伍、采油厂科研单位均建立起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市场契约关系。胜采厂地质所单元管理人刘智娟说:“以前油水井措施由地质、工艺两所决策制定,现在两所技术人员要根据需求制订方案后向管理区汇报,到管理区挣绩效。”她们的岗位职能由管理转向技术服务,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专注于井网需求评价、剩余油精准分析和效益优化,把每一口井每一个措施潜力分析到位、效益优化到位,为管理区决策优选提供充足的技术依据。市场化运营最大限度激发起管理区的经营活力,让一池春水动起来、活起来。
体制逐步理顺,机制逐步健全,张克录对未来充满信心:“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让油藏经营、提质增效驶向了快车道。”整个管理区经营管理动力十足,员工更会干、更愿干、干得更好,工作质量、生产运行质量一路箭头向上。一井一策执行率达到93.8%,管线维修一次合格率97.8%。2017年,管理五区比上年多创效益1200多万元,员工全年平均绩效工资增长22%,居全厂第一,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