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院以技术创新推动潜山效益勘探

  物探研究院充分发挥处理解释一体化优势,以技术创新同步驱动地质认识深化,实现了潜山效益勘探的再发展,CBGX405、ZX169、CB313等一批日产百吨以上高产井接连涌现,3年间一个个“金娃娃”相继落地。

  埕岛潜山又一个油藏“金娃娃”落地了——在2017年第二轮三级储量上报工作中,CB313和ZGX473整体新增下古生界控制储量1000多万吨,成为其中最大的一个整装储量区块。

  近年来,物探研究院充分发挥处理解释一体化优势,以技术创新同步驱动地质认识深化,实现了潜山效益勘探的再发展,CBGX405、ZX169、CB313等一批日产百吨以上高产井接连涌现,3年间一个个“金娃娃”相继落地。

  处理解释深度融合 提升体检精度

  实践证实,潜山成像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推动此类油藏的原动力。多年来,物探院在叠前深度区域资料成像处理上坚持技术与理论创新,为潜山油藏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益于此,埕岛潜山已成为济阳坳陷同类型油藏中储量发现和高效勘探最突出的地区。但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和勘探程度的加深,潜在目标埋藏深、极破碎、难描述的特点愈发明显,常规的地震资料越来越难以满足精细、效益勘探的需求。

  对此,物探院顺势而动,从成像源头做起,以新一轮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实现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处理解释研究人员紧密围绕叠前深度区域成像,生产科研紧密结合,通过科室结对、项目共创等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大幅提升了深度区域地震资料品质,形成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相关技术的应用成功改善了制约埕岛桩海地区勘探的最大瓶颈——潜山顶面及内幕成像问题,有力提升了成果剖面精度。这就如同一个人体检,过去做B超就是最清晰的透视结果,但现在用彩超体检,不仅可以看清B超透视部位的情况,还可以根据需要看清具体部位的血流状况,为更准确地判断身体结构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因效果显著,相关成果还荣获了2017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成因认识 破解身份基因

  潜山构造之所以破碎,跟其复杂的成因机制密切相关。多期次应力的频繁改造、多种断裂体系的相互叠加,使科研人员对其现今构造进行“认祖归宗”时,难度大增。

  但是,研究人员不唯“书”只唯“实”,从埕岛潜山所处的宏观背景出发,将郯庐断裂活动与区内典型边界控山断层性质、典型探井实钻成果相结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多维度分析,逐步改变了过去认为该区潜山构造带是“拉张断块山”,应以“只开正断层,不开或者少开逆断层”的理论认识,创新提出了埕岛潜山构造带为“正、逆和走滑断层共生”的“挤拉滑共控成山”机制。并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末期走滑挤压活动也是潜山内幕逆断体系发育的另一主要阶段。以上地质认识的深化,又为研究人员增添了一把钥匙,为理清该区地质构造“基因”打开了光明之门。

  建立构造模式 厘清今生样貌

  实践已经证实,精细的构造描述是开展潜山效益勘探的前提,而解释模式是否合理,是提升构造梳理效率和精度的关键。

  研究人员建立了以“内幕挤压逆(冲)断层”为核心,“先控山边界断层、再挤压逆断层、最后拉张拆离断层”的潜山断裂逐级构建方案。打个比方来说,我们把埕岛桩海潜山看作是一个准妈妈,希望看到一个健康宝宝出生,就会通过多次彩超,先查清宝宝的身高体长等外部轮廓,再明确宝宝的胳膊、腿脚、眼睛、鼻子等局部特征,以此判断宝宝的整体状况。在此模式指导下,针对不同性质的断裂体系,开展时深双域资料联合解释,建立了“井—震—面—体”多维约束的技术系列,首次完成了全区挤压逆断体系的梳理,进一步理顺了埕岛桩海潜山的“形态样貌”,更加坚定了该区油源丰富的信心。

  截至目前,埕岛桩海潜山部署的ZX169、Z169-X1等井连获成功,其中ZX169井获得日产300多吨,为20余年最高产量;2017年部署完钻的CB313井获得百吨以上高产油流,累计新增优质控制储量千万吨以上,荣获中石化2017年度油气勘探发现一等奖。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