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过出甜滋味——渤海钻井总公司干部员工走出去业务承揽记事

  渤海钻井总公司引导富余人员转岗创效,通过一系列管理和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线和外部市场多创效益,后勤和机关人员多出劳务的生动局面。2017年,公司同比多交井121口,多打进尺20.69万米,多收入3.75亿元;劳务输出873人,收入1700万元,实现了由零散单一向成建制规模化、主营业务向新兴业务、低端劳务向高端劳务的转变。

 

 

  在石油工程市场,低油价让油服公司一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样的紧日子,渤海钻井总公司自然也不例外,更无法独善其身。

  渤海钻井总公司经理李子杰用“极为艰难困苦”来形容过去,党委书记张仁坚则看到的是“严峻的市场压力、经营压力和改革压力”。

  “日子一直难过,结果让人满意。”去年初年以来,渤海钻井总公司通过一系列管理和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线和外部市场多创效益,后勤和机关人员多出劳务的生动局面:同比多交井121口,多打进尺20.69万米,多收入3.75亿元;劳务输出873人,收入1700万元,实现了由零散单一向成建制规模化、主营业务向新兴业务、低端劳务向高端劳务的转变。

  港区“一条龙”服务

  1月22日,是渤海钻井惠港餐厅试营业第60天。临近午饭时间,二十几位东营港化工厂员工和附近居民陆续来到惠港餐厅,排队选餐。

  惠港餐厅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惠港小区内,周边驻扎着数十家企事业单位,2个居民小区,约3万名居民。餐厅主打卫生、营养、便捷的快餐,能同时接待180名顾客。

  李子杰说:“在主辅分离和‘三定’过程中,我们引导富余人员转岗创效,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在港区提供了‘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渤海钻井总公司敏锐地抓住机遇,与东营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双方业务承揽的全方位合作。

  从一开始的保洁、保安、免税店,到后来的东营海事处、港投公司和惠港小区的物业管理,再到惠港餐厅,为渤海钻井新增了百余个工作岗位,推动实现了业务承揽工作由零散单一向成建制、规模化的转变。

  事实上,惠港餐厅在去年7月就应运而生。一开始,餐厅只为公司内部井队和业务承揽员工供应饭菜,不仅保证让员工吃上可口菜、放心饭,而且节省了大量外委配送费用。

  “在服务好单位内部员工的同时,为什么不进一步辐射到周边区域,把餐厅打造成东营港餐饮服务的标杆、沟通交流的平台呢?”惠港餐厅经理邢江坤打开了思路。他们决定扩展餐厅职能,将餐饮服务向社会化延伸,获取更多的“客源”。

  试营业两个月,客流量和营业收入一路攀升。目前,餐厅的手机客户端正在研发之中,能为居民及时推送每日菜品和优惠活动,提前预约点餐。他们还正在研究“外卖一键送到家”的服务,努力实现创效“升温”。

  随着在港区的业务承揽工作风生水起,凭借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渤海钻井的队伍赢得了甲方的一致赞誉。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慕名而来,向渤海钻井寻求提供优秀的人力支持。

  “从低头‘找岗位’变成了昂头‘挑岗位’。”仙河工程部党总支书记任中庆说,“我们不仅打响了业务承揽的品牌,也闯出了一条整建制、规模化创效的新路子。”

  一路向西去注氮

  从山东东营河口,一路挥师西进3300公里至新疆鄯善县,渤海钻井总公司一支注氮队伍就驻扎在那里。

  此次劳务输出到新疆注氮项目的有32人,主要工作是为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开展注氮施工作业。

  2017年9月16日,原基础施工队12人员工组成渤海钻井总公司第一批新疆注氮业务承揽队,也是公司第一支深化改革成建制劳务输出的队伍。

  一路向西踏上转岗创效征途,队伍驻扎在火焰山脚下的戈壁滩上。一到工作地,他们放下行李,分配好宿舍,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鲁克沁采油厂每一个井口配备一套注氮设备,每套设备由一个班组负责,一个班由4至6个人组成。作为注氮操作工,每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每小时巡检、记录数据一次。安全检查完成后,按甲方要求准确无误地提供注氮服务。

  注氮驱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油田增产措施,注氮过程中,必须严密监视注气压力,随时检查一氧化碳及硫化氢等气体浓度,超限时要立即停止注气,马上进行处理。

  第一次接触注氮,一切都那么陌生,培训和实际操作有巨大差距。为了更好适应岗位工作,完成工作交接,他们开启白天黑夜连轴转的工作学习模式。白天检查维护设备,排除故障,下班继续讨论井上碰到的问题。每周集中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强化巡检中严格监视仪表、硫化氢浓度,做好记录与上报等工作程序。

  转眼之间,这支队伍来到新疆已经四个多月。四个多月时间里,包含了困惑、思念、孤独,也充满了努力、温暖和幸福。四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凭着胜利人的韧劲和干劲,从门外汉学起,到熟练掌握独立顶岗,圆满完成38口井的注氮任务,赢得甲方一次又一次的好评。

  市场蛋糕不断扩大,注氮队伍规模从12人增加到32人,也使得渤海钻井总公司的业务承揽从低端市场逐步向管理、技术加劳务的高端市场迈进。

  银行“网红”王光辉

  王光辉出名了,可他自己还不知道。

  今年55岁的王光辉,原来是渤海钻井32530队的司机长。2017年,他积极报名参加了劳务输出工作,从井场转战到银行,成为一名银行保安员。

  河口工程部共向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保安员34名。他们都来自后勤单位和钻井一线。渤海钻井人的吃苦耐劳和朴实无华,给所有用人单位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河口工商银行百货大楼分理处主任徐秋云评价说:“渤海职工真诚、朴实、勤快,很快就融入了我们工行大家庭。”

  而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会力所能及地干不少职责之外的活儿。

  前不久,河口工行百大分理处迎接“四星级网点”评审,王光辉与银行职员一起,利用休息时间,搬家具、除杂物,忙得不亦乐乎。银行已有十余年历史,部分墙面张贴的老旧宣传板拆除后,有大面积的胶状物极难去除,这让银行主任徐秋云很是犯难。

  王光辉一拍胸脯:“这事儿包在老王身上。”隔日一上班,王光辉就从家带来一个工具包,拿出刻刀、矬子和砂纸,一点点地将污迹去除干净。

  “就像变戏法一样,墙壁焕然一新。”徐秋云说。全东营一共54家网点,“四星级”仅有三家,河口百大分理处能顺利评上“四星级网点”,王光辉功不可没。

  评审当天,工商银行东营分行领导对河口百大分理处的环境、卫生和工作秩序赞不绝口。徐秋云对分行领导说,“我们这有个保安员,来自渤海钻井,一天到晚抹布不离手。”

  那位东营分行领导立即找到了正在擦拭玻璃的王光辉,拿出手机,“偷拍”下了王光辉的劳动形象。第二天,王光辉的这张照片就被工行内部的微信群、职员的朋友圈纷纷转发,收获点赞无数。而王光辉却对自己的“网红”浑然不知,依旧任劳任怨地坚守一名保安员的本分。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