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企开启新征程——油田2017年效益稳产进攻战综述

  追求储量价值最大化

  ——油田勘探系统转观念、转方式,持续推进高效运行

  信心更足了。回顾2017年的勘探工作,油田高级专家王学军有如此感受。

  当然,这种感受并非是敲锣打鼓说说而已,而是实践得来的:2017年,完钻的埕北313井取得重大突破,成功上报854万吨的整装控制储量;郑斜424井的成功钻探获得了521万吨的整装控制储量……

  这些老区域的新发现,对于油田来讲弥足珍贵。王学军说,在油田整体勘探程度高的情况下,通过精细、扎实的地质研究,转变观念,获得了商业储量和油气新发现,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进入2017年,油田吹响了效益稳产进攻战的冲锋号:“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通过增加经济可采储量、调整成本结构,以稳产2300万吨左右为前提,将对应的盈亏平衡点降至50美元/桶。”

  勘探工作是油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事勘探事业的人员明白,要实现2300万吨稳产,每年至少需新增可动用优质储量5000万吨以上。

  但从客观规律来讲,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推进,寻找到的储量规模变小,储量品质变差。

  效益稳产的现实需要和勘探客观规律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在了勘探人员面前。

  在看不见的地下找油,勘探人员有着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从来没想过完不成年度储量任务怎么办,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完成任务。

  2017年,油田勘探实现了 “两个转变”。一是从重视储量的数量向重视储量的质量和价值转变,二是重视承担油气发现向油气发现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油气资源的责任转变。这是高效勘探的本质内涵。

  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行为上的变革。勘探人员精细勘探老区效益增储,创新探索新区加快突破。他们将原来的区带勘探、搞几个重点的大区块,转变到通过经济技术评价,细分为305个层勘探单元,优选出66个层单元,精细研究。在管理方面,井位部署由一年两次集中部署转变为区带动态部署,加快经济规模阵地落实,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

  在王学军看来,井位部署由一年两次集中部署转变为区带动态部署,研究得更透彻了:“动态部署不是为了找井位而找井位,而是通过研究认识了区域的潜力,从而部署井位。从重视井位转向基础研究,提高了井位部署质量。”

  理念的转变、行为的变革带来了勘探效果的凸显。油田2017年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641.63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040.35万吨,均超额完成任务。这些上报储量不仅有新的勘探发现,也有大量滚动评价目标和老井复查区块。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上报的控制储量在60美元以下,可以有效动用的占了60%。

  “当下,我们依然在老区获得了整装效益储量。相信通过精细的基础研究和持续的技术攻关,随着对新层系、新类型油藏认识的不断深化,高勘探程度层系会不断获得新进展,相对低勘探程度的层系和领域也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王学军对未来满怀信心。

  算清效益账、多干效益活、多产效益油

  ——油田开发实现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

  虽然与王学军从事的专业不一样,但回顾2017年的工作,滨南采油厂地质所开发二室主任霍爱民却有着相同的感受:信心更足了。

  2017年初部署任务时,霍爱民满是担心:“新井不知道往哪部署。”但是,随着开发战线观念的转变,霍爱民的工作重心从整体产能建设转到了老区的高效注采完善上。通过精细查找,进一步研究剩余油的地下分布,精细开发方案设计。2017年年底,霍爱民所在的地质所很好地完成了滨南厂建产11万吨的任务。

  与霍爱民信心相对应的是象征发展前景的SEC储量的增加:油田2017年年底SEC储量相比2016年年底净增1000万吨,石油储量替代率由负转正,替代率140%。

  不仅仅是SEC储量,油田主要开发指标箭头向上,效益开发效果初现:新老区新建(增)产能110万吨,比计划多20万吨;稀油自然递减9.1%,对比计划减缓0.8%。

  油田企业的生命线就是原油产量。站在关乎油田长远发展的历史方位,油田上下大力推进效益开发工作。油田首席专家、油气开发管理中心主任束青林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产量是降本的基础、效益的载体、发展的保证。没有产量一切都无从谈起。要保持住现有产量规模,必须在增加新建生产能力、盘活存量资源上下工夫,切实打好效益稳产进攻战。

  2017年,油田开发战线以“三转三创”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增加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坚持算清效益账、多干效益活、多产效益油,开展了未动用储量、低产低效单元等八项潜力调查,研究了产量与投资规模、成本与经济可采储量的关系,明确了效益开发对策,坚决遏制石油储量替代率下降、油气单位完全成本上升势头。

  从“算效益账、干效益活、产效益油”到“算清效益账、多干效益活、多产效益油”,增加的不仅仅是三个字,而是更加精细管理的转变。

  ——开发方案设计是完全成本总源头。从源头抓方案优化,进而优化投资,提高产能、效益,提高投资回报率,摊薄单位完全成本,产能符合率达到了110%;

  ——加大勘探评价增储增效,落实商业储量3370万吨,同比增加884万吨;

  ——夯实稳产基础提质增效,抓实水管理、热管理、剂管理,水驱三率、系统热利用率、吨聚增油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盘活存量资产保值增效,实施高效注采完善,同步开展低产低效单元、停产停注井治理,实现老区可采储量保值增值。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开发还有短板。油田现有未动储量13.8亿吨,目前正研究评价9.8亿吨;已动用的46.8亿吨储量,采收率仅有29.2%。束青林说,这些短板也是油田开发的工作空间和潜力。随着对油田开发的再认识,一定能够打赢“十三五”扭亏脱困翻身仗。

  引领未来的制胜法宝

  ——技术创新承载希望

  樊142-7-斜4井寄托着油田开发的希望。

  该井开采的是特低渗透油藏。2013年6月以来,油田在该井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并取得了增产3.5倍的可喜成绩。

  二氧化碳混相驱是一种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该技术的成功试验为特低渗透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手段。目前,油田已经完成樊159等3个方案,动用储量500万吨,建产能力5.2万吨,采收率由弹性开发10%提高到26%。

  技术创新,印证实力,承载希望。油田发展,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实。探寻来时路,先进有效的技术成为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对于油田来讲,有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才有产量,有产量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两率”是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围绕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方式提质增效技术难点,油田持续开展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稠油油藏降黏冷采技术、套损井高效修复技术,实现了降成本、增产量、提高“两率”等目标。

  如果科技不创新了,勘探突破不可能,开发深化不可能,稳产不可能,降本不可能。

  勘探上,油田在2017年自主研发了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填补了油田在采集技术领域的空白。同时,在罗家地区攻关的单点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现了中石化首次工业化应用。油田还进一步完善了复杂圈闭精细解释技术、山前带构造建模及成藏评价技术等六大技术序列,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勘探。

  今后一段时期,在持续深化勘探的同时,油田也将目光瞄向了13.8亿吨的未动用储量。怎么将未动用储量变为现实产能,是急需破解的难题,也是提升效益产量的一大方向。

  未动用储量技术要求高、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办法。技术取得突破后,原来瞄不准的瞄准了,瞄准了的打准了,成功率自然就提高了,成本相应降低了,不可动用也变为可动用了、有效益了。

  开发方面,油田针对低渗透油藏、稠油油藏创新技术,单井产能增幅20%以上;注重系统优化,单井投资平均降幅10%,降低开发成本。

  管理方面,油田与工程公司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出台了《胜利油田分公司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管理办法》,优化降本提高开发效益。

  一套组合拳下来,油田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力争在“十三五”后三年动用难采储量1亿至2亿吨。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在前方,满载信心和期待,老油企开启新征程。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