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吴仲华,50岁,中共党员,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高级专家,2022年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高端钻井工具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他致力于海洋绿色能源勘探开发、钻完井工具科技进步及产业化创新,研发的取心技术、套管开窗、扩眼技术、分支井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9篇,“SPE”论文1篇,编写中石化企业标准两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市局级科研奖励19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44件。
一切从“心”开始
——记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仲华
位置:胜利日报~日报三版期刊:2022-06-09作者:刘梦雪编辑:刘梦雪关键字:无创建人:刘梦雪部门:新闻采访部电话:18054601436创建时间:2022-06-06 18:16:16字数:1990ID:471768切换字体原始大批注校对
记者 刘梦雪 特约记者 王 宁
已经是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高级专家的吴仲华,自打1996年来到钻井工艺研究院工作,便全身心投入到钻井井下工具及装备研发事业。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2项、局级以上科研成果18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9篇,“SPE”会议论文1篇;作为第一、二编写人编写中石化企业标准两部;作为技术首席完成两项国家“863”项目的研究。尽管众多荣誉加身,但在他看来,能为一线解决问题的科研,才是最高荣誉。
每当团队成员问吴仲华:“科研从哪里入手?”他总是笑着说:“一切从‘心’开始。”
在地下“种一棵石油树”
在吴仲华领头的“863”项目当中,分支井是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项目。
“普通井就像是树的一条主根,分支井就像是主根上长出更多的根,可以实现一次完钻,多个井眼采油。”吴仲华详细向记者描述。这对于油田开发、尤其是海上开发实现少井高产、大幅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打分支井需要用专门井下工具进行侧钻开窗,从原井套管内开辟新的采油通道,其中的难点在于开窗处的承压密封。这项技术的突破让吴仲华经历了数次“过山车”。
2003年,中国石化分支井试验在营27-支平1井上开钻,这是一次试水过河。由于缺乏经验,井下出现复杂情况。吴仲华心急如焚,连续熬夜的他健康亮起了红灯,可他仍然坚持驻井三个月。直到难题破解的那一刻,他才想起来还“欠”着好几次吊瓶没打。
有了营27-支平1井的成功经验,同年9月,吴仲华带领团队进军中海油。首口井作业恰逢吴仲华博士最后一门考试,面对考场和现场的抉择,吴仲华最终选择和团队在一起。
然而,技术应用到第三口分支井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吴仲华痛定思痛,“工具还不可靠、地层认识还要加强”,他带领团队迅速分析原因,找到突破口。
带着更加严谨的态度,2011年6月,吴仲华带队在河3-支平1井成功实施了我国陆上第一口高级别分支井——五级分支井施工,一举打破国际垄断,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我能拍桌子,他们也能”
2022年,吴仲华带领的高端钻井工具研发团队入列中国石化创新团队,因为他们自主研发的“胜利天工”系列取心、套管开窗、扩眼工具及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团队从事钻井工具研究、设计、制造和技术服务,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吴仲华很喜欢和年轻人探讨问题,讨论至激烈时,“我能拍桌子,他们也能”。团队之间不讲级别之分,一切服从真理,靠实绩说话。
这个团队共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核心成员20人。他们研制的水力振荡器等提速提效工具成功推广应用1000口井以上,年产值可创5000万元以上;研制的套管防磨接头、微扩眼器等成为钻井施工常规必备工具,累计创产值过亿元。
2017年1月,中海油发布了全球第一口大尺寸24寸隔水管开窗作业需求。吴仲华再次面临历史性的一刻。他决心率领团队和长期垄断中国市场大尺寸开窗作业的外国团队一较高下。
在隔水管本体上开窗,锚定和窗口位置选择极困难,作业过程扭矩、震动大,施工风险极大。而面对甲方的急切要求,吴仲华和团队毅然接过了甲方投来的橄榄枝。
吴仲华和团队成员立下“军令状”。两个月时间,他指导团队成功研发出24寸隔水管开窗工具,并且仅用一天时间就顺利完成开窗施工。
“不可思议。”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了解后啧啧感叹,“我们的技术和工具仅研发就要一年,现场作业至少一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
“打那以后,中国四海大尺寸开窗市场再也不是‘老外’一家独大,而且高昂的服务费不再雷打不动。”吴仲华自豪地说,“这都是走技术先导之路赢得的尊严。”
向海洋绿色能源进军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燃烧后无二氧化碳、埋藏相对较浅,是理想的绿色能源,国家在可燃冰的勘探和效益开发的道路上始终殷勤探看。
2016年,吴仲华团队作为中国石化钻井取心技术的“王牌部队”,与中海油的团队强强联合,在中国南海成功探取可燃冰样本,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心技术的国家。
获取岩心样品是指导油气开发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取心作业作为关键环节,不得不面对一项重大挑战——常温和常规压力条件下,从海底取出的可燃冰很快就变为气态,为了实现样本保温保压取心任务,吴仲华与团队一熬就是九年。
吴仲华坦言,团队在攻关可燃冰保温保压取心技术的9年时间里,确实走过一段弯路。起初,他们在石油工程常规取心技术基础上进行试验,但都不适用。“头几年可以说是屡试屡败,几乎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
搞科研最忌闭门造车、钻牛角尖。眼看课题即将“流产”,吴仲华和团队果断转变思路,与高校和兄弟单位联合攻关,最终采用地矿技术与石油取心和油气捕集技术“联姻”创造了奇迹,赶在最后一刻向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燃冰取心成功的消息迅速传来,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从这一刻起,中国完全自主掌握这项核心关键技术,从此不再受制于人,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