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线“炼成”的大师 ——记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卫立

作业一线“炼成”的大师

——记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卫立

 

人物名片马卫立,49岁,中共党员,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现河作业区王岗作业项目部高级技师,2022年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工作30年来,他始终扎根修井作业第一线,凭借刻苦钻研、善于创新的精神,先后发明专利成果100多项,逐渐从一名普通作业工人成长为油田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先后荣获山东省技术能手、胜利油田技能大奖、油田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通讯员 巩朴朴

在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现河作业区的“卫立创新工作室”,一只颇具科技感的机械“蠕虫”爬进一根油管内,转眼间又从管柱的另一端爬出……这是马卫立最新研发的油管自动通探径装置。该装置与自动化作业设备配套使用,不仅可以实现自动通管,而且还能测量管柱长度,实现油管探伤,提前化解质量风险。作为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作30年来,马卫立把100多项专利成果从构想变为现实、从工作室搬到井场,先后被评为油田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荣誉的取得与他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的成绩密不可分,成绩的背后凝结着他异常艰辛的付出和异于常人的执著。

从工人到大师

在艰苦磨炼中走上创新之路

在成为技能大师之前,马卫立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担任作业队技术员期间,脏活累活他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那时的他跟很多作业工友一样把吃苦受累作为光荣。直到2006年深冬的一个夜晚,一次冒喷提冲砂管柱的经历让马卫立彻底觉醒。那晚寒风刺骨,本应在队部值班的马卫立主动请缨担任了最累的井口岗。一根根油管裹挟着液体喷涌而出,很快马卫立身上的工衣湿透、凝结成厚厚的冰甲。当晚他们虽然克服困难提出了管柱,但由于受凉马卫立发了一场高烧。高烧期间,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个声音“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工具让兄弟们不再受这份罪”。

打那以后,马卫立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创新之路。那时的他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搞研发。由于当时他还不是专职技术创新人员,成果设计完成后只能自掏腰包找人加工,“试错”成本很高,但他仍坚持一遍遍尝试。历经五年,他先后研制了16种不同样式的防喷提装置。2011年春天,他终于研发出安装简单、普遍适用的冲砂防溢防喷装置。作业区迅速加工了40多套,应用在井上,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了冲砂后造成喷提的问题。这项成果在全国能源化学系统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展示会上进行了展示,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从此,马卫立创新的思路被彻底打开,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又研发了4项实用专利成果,创新的道路也愈发宽广。

回忆起那段星夜兼程的日子、那段艰苦的创新之路,马卫立无怨无悔,但对于家庭尤其是对孩子的亏欠,却成了他无法弥补的遗憾。如今孩子已经读大学了,因为工作忙,这些年他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上学、没有参加过家长会。孩子成长中的缺席是他的心结。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又给了他满满的工作动力。

从工作室到井场

在解决生产难题中找到攻关方向

在马卫立看来,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施工中的堵点,正是他努力攻关的创新点,有时员工不经意的一句抱怨,他都会记下来,认真研究,做出成果。

马卫立把员工的认可作为检验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准。电泵井作业施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常出现挤压损坏电缆的情况,一年损失高达上百万元。为此马卫立耗费大量时间研制了由56个部件组成的电缆扶正器,看似精密的研发成果却由于操作复杂被员工弃置井场、不愿使用。

“还不够费工夫的呢。”员工的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马卫立开始对电缆扶正器进行全面改进。他把部件全部改装到内部,螺栓采用焊接式,外部仅保留两个活动部件。这一改进彻底解决了初代电缆扶正器出现的弊端,让该设备得以迅速普及推广。这件事让马卫立深受启发:员工说好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好成果。锚定这个目标,他深入一线写实,从一线员工口中找灵感,一口气研究出了电泵井口支座、气动卡子拉压钳、剪钳、变轨电泵导轮、小扁电缆牵引器等系列工具,全流程打通了电泵井施工中的各种堵点,使电泵井施工更加简单省力,单井减少占井周期两天,单次施工节约人力一至两人,年创造经济效益260多万元。电泵井施工技术成了作业区的“撒手锏”技术。

“跟跑”到“领跑”

在推动行业变革中发挥示范引领

2020年,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开启了大跨步向机械化作业迈进的新征程,先后引进了油管举升机、气动卡瓦,但由于作业井场井口高低、抽油机类型各有不同,找不到适用于所有作业现场的井口操作台成了摆在中心面前的难题。中心领导召集各路人才进行商讨,马卫立主动领题,并立下“军令状”,保证拿出一款让全中心满意的井口操作台。

中心有300多部小修作业动力,要想研发一款普遍适用且人人满意的操作台谈何容易。马卫立不敢有丝毫怠慢,如“拼命三郎”般一头扎进了研发工作中。由于他自学了三维制图,可以熟练操作多款制图软件,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施工环境全部制成3D动画,先后绘制了数十款不同样式的操作台,反复模拟最终确认采用八角形站台。样式定好了,他就在安全环保、省时省力上下工夫。凭借多年来在创新中积累的经验,马卫立清楚知道施工现场需要什么,员工认可什么。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研发,一款安装简单、适用所有井口、可实现废液回收、仅需一人操作的多功能自定位快装修井平台研发成功。为了确保人人会用,他还专门拍摄了操作视频。短短几个月,中心310个小修机械化作业现场全部配备该操作台,年施工1.1万口井,年创造经济价值5000多万元,推动作业系统实现了机械化施工的行业变革。

“科技创新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既要有‘跟跑’行业变革的意识,还要有‘领跑’行业发展的勇气。”马卫立说。

如今的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正在从机械化作业向自动化作业迈进。马卫立把握发展趋势,把攻关方向向推进自动化变革转移,研发出了自动化修井作业专用分体式自封,可实现一人倒换自封。同时,针对自动化作业现场人员配备减少的情况,他开始在实现冲砂、套铣、座封无人化或少人化上进行攻关破题。


信息来源: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