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平台“密钥”的新时代蓝领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东章
(胜利日报一版 2022-05-05)
特约记者 王 为
作为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刘东章发挥新时代蓝领作用,扎根海上29年,致力于钻井平台装备管理,一次次打破海洋钻井平台现场“卡脖子”技术壁垒,助力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在端牢能源饭碗、推动技术先导中书写着精彩华章。
新时代蓝领要懂得“国际话”
1993年,刘东章从胜利石油勘探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海洋钻井公司。当时,海上油田正由勘探转向开发,年产油10万吨。作为刚入职的技能新兵,他赶上了好时候。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爱琢磨、爱动手,刚刚迈出校门的刘东章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
踌躇满志的他没想到一上平台就遇到了“拦路虎”。平台上使用的是美国CAT柴油机,而学校教的是国产190柴油机,两者操作差别甚大,且大部分技术资料是纯英文的,刘东章完全看不懂。
这让他意识到,作为新时代蓝领,要懂得“国际话”。为了能看懂这些技术资料,刘东章开始自学英语。
平台上休息时,别人看电视、拉家常,他就躲进空房间里学;倒休在家时,同学聚会、朋友叙旧他都推掉了,英语书本几乎不离手;为了练听力,他带着复读机走路听、坐车听、睡前听。3年下来,学习用的稿纸摞起来比他还高,随身听用坏了好几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拿到了山东大学英语专科文凭。
有了英语这个“敲门砖”,干起活来就事半功倍。现场借助词典、对照设备翻译资料,业余时间扎进石油大学图书馆,还旁听专业英语课程,请教专业老师翻译平台柴油机英文资料,刘东章边学边摸索,很快掌握了进口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要领。
工作中,他发现平台柴油机原冷却方式为风冷,噪音大、冷却效果差。为了改进这一现状,他白天进机房观察,晚上熬夜查资料、画图纸、写方案,最终设计出一套海水冷却方案来代替原来的冷却方式,一年可节省燃油150吨,噪音降低50分贝,保证了柴油机可靠冷却,减少噪音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不久后,他便从司助直接晋升为司机长。
此后,刘东章又陆续完成了柴油机进气道关闭装置设计、CAT3500柴油国产空滤技术改进、机滤国产化研制应用、海水淡化装置技术改进、挠性落鱼打捞工具设计等设计发明与技术改造121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海上生产的CAT柴油机操作维护保养方法,提出并解决现场装备技术难题6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6项,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3项,累计增效7000多万元。
在不断的学习与钻研中,他逐步成长为海洋钻井装备领域的行家里手。
把“卡脖子”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海洋钻井公司积极扛起央企担当,从渤海湾到波斯湾、再到几内亚湾,吹响进军国际石油工程市场的“冲锋号”。
2011年,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设备操作管理技术,刘东章获得随胜利十号平台远赴波斯湾打井的机会。这一次,他从司机长岗位走上了机械工程师、操船工程师岗位。
平台远离祖国,远离基地,独自作战,后勤供给和技术支持相对匮乏。“必须把现场‘卡脖子’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刘东章默默下定决心。在平台的支持下,他组建设备维修小组,24小时加强平台设备维保。
顶驱是进口设备,也是钻井的关键动力部件。有一次,胜利十号平台顶驱突发故障。由于更换顶驱电机工艺要求高、修理难度大,在国内时,都是请专业厂家维修,但国外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自己干。他反复研究英文说明书,上网查找资料,咨询国内专家同行,设计加工了顶驱电机齿轮拆卸工具。
如何解决现场精确热装难题是维修能否成功的关键。“能不能用烤箱精确控温加热,进行顶驱齿轮热装。”刘东章的一个“金点子”使问题迎刃而解。在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情况下,他使用生活用的烤箱,先将顶驱齿轮精确加热到预定温度,再进行热装,有效解决了顶驱齿轮与轴过盈配合的安装难题。
平台主机燃油漏入油底壳,10分钟就找到故障点;设计柴油发电机组弹性联轴器拆卸装置,5分钟完成拆除;进口铁钻工旋扣器故障,国产化改造后恢复正常使用;优化改进柴油机国产滤芯替代进口,滤芯更换周期由168小时延长到2160小时。波斯湾打井7年时间,除了船检要求的设备外,设备全部实现了海外自修,保障平台全额日费获取。
作为操船工程师,期间,他与英国、伊朗、委内瑞拉和亚美尼亚四国 5 位船长紧密配合,安全顺利完成了 18 次平台拖航移位作业,接来送往船舶、直升机 3000 余次,外方人员 5000 余人次,指挥吊装货物数万吨;提出平台在波斯湾水下特检代替坞检方案并实施,节省成本 1500 余万元,在打造“一带一路”中国石化新锚点上彰显着新时代蓝领力量。
把蓝领汇成“蓝海”
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石化名匠……刘东章获得过很多荣誉。越来越多的荣誉让他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新实践,把蓝领汇成“蓝海”,催生更多更好创新成果应用于海上高效勘探,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5年9月,刘东章创新工作室入选中国石化第一批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刘东章创新工作室,秉承“精诚团结、精研细钻、精益求精”的理念,以“服务海上一线创效、提升员工岗位技能水平”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技能训练、技术革新、成果推广等活动,成为技师发挥专业特长的“催化器”、员工创新创效的“推进器”、建议成果转化应用的“孵化器”,是集技术创新、生产攻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创新型团队。
泥浆泵是钻井的“心脏”,活塞、缸套是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过去都是人工装配,靠人抬肩扛、撬杠撬、榔头敲。工作室成员现场集智攻关、就地取材,设计加工了一种泥浆泵辅助维修装置,简单说就是把千斤顶装在了小推车上,实现活塞缸套平稳安装,既省力又安全。后来把它做成产品,一经推广,大受好评,这项成果获山东省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 70余项创新成果,都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推广效果。
工作室挂牌“胜利石油工程卡特彼勒柴油机实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通过编教材、师带徒、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训3000余人次。这些年,刘东章也一直担任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技能鉴定教练、技术比赛裁判。他带徒弟中,有36 人次在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106人实现了技能等级晋升。黄勇、丁香春等人,现在都是“铁军名匠”、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最近,他刚刚编写完成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教程《钻井柴油机工》及试题库。下一步,他还要录制标准化操作教学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后,刘东章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他当好新时代蓝领的信念信心。“端住技术饭碗才能端牢能源饭碗。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更应该体现职责担当,在提升海洋装备保障水平、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