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里的专家 ——记“石化名匠”毕新忠

杂家里的专家

——记“石化名匠”毕新忠

记者 孙万芹 特约记者 程秀坤

他是杂家,采油、注水、电气焊,科研创新涉足多个专业;他也是专家,112项技术成果获地市级以上奖励,累计降本增效8000余万元;他是工人,中专毕业,喜欢到现场和员工们探讨生产难题;他也是科研人员,是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拥有集团公司授予技能人才的最高荣誉——“石化名匠”称号。

他是毕新忠,一位扎根一线解难题的石油工人。

心无旁骛采效益油

毕新忠好学。

1989年,毕新忠从学校毕业来到桩西采油矿滩海采油4队。小队周围除了海滩还是海滩,不是“呼呼”的海风声就是“哗哗”的潮涨潮落声。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消磨毕新忠的意志。白天,他跟着老师傅潜心学习工艺流程;晚上,他又静下心来琢磨一些现场疑难杂症。会战时工作强度较大,累得人下了班只想睡觉。毕新忠忍着劳累、克服困意,坚持每天将心里的构思画下来,设计成图纸。好学让他成为矿上第一个掌握水力泵新工艺采油技术的人。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他始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也造就了他的创新研究涉及面广且契合生产。厂里首座水力泵站投产时,为优化提升泵效,他在岗连续驻守一个月,录取数据上万条,摸索出压力、液位和产液量的规律,建立了水力泵采油开发模型,形成了“回灌开泵”等特色操作方法,单井产量从初期的3.5吨/天提升到11.5吨/天。

他敢于尝试新知,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的应用。他研发的皮带式抽油机“低冲次功图采集法”,填补了信息化数据采集的技术空白,在胜利油田推广应用1000余套,创效400余万元。正是有了这份用心付出,他多次获得“为民技术创新奖”金银奖、油田技能大奖,112项技术成果获地市级以上奖励,在正式刊物发表技术论文55篇,完成教程编写4部,编制行业(企业)标准8项。

坚定不移走创新路

在毕新忠看来,油田从“干打垒”的艰苦创业时期进入到信息化、专业化发展时代,传统的“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能适应油田的发展,“要用好新设备、新技术,立足岗位找问题,着眼系统想问题,用网络信息、创新工作室等新方式,发挥技术优势,解决现场问题。”

他致力油气生产设备设施的密封技术研究,用创新理念突破传统观念治理抽油机减速箱渗漏,以非成型动态密封介质代替油田开发以来的 井口、泵类的固态盘根,彻底解决了困扰油田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新型密封技术”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一等奖,“注入式密封技术的改进”获山东省设备管理一 等奖,“动态密封技术的研发”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为助力从数字油田到智慧油田的升级,他针对储罐液面、界面检测方式持续研究,创新发明的“自发光液位测量尺”“一体式低电流测量装置”“油水界面测量仪”,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技术,授权专利3项,并获首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2017年被确定为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发布应用,2020年获油田优秀标准成果奖,在油田站库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上罐测量的工作模式,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

无怨无悔做铺路石

毕新忠认为,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他提出并筹建了“创新工作联盟”,把采油厂的几个创新工作室联合起来,带领大家联智联力解决生产疑难问题。

他是员工创新的领路人。他带领联盟成员完成生产关键设备的三维动画制作111项,让员工快速直观地掌握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组织联盟成员成立生产关键设备“维修专班”,让广大员工全过程参与设备故障诊断,维修保养工作技能得到提升;开展“疑难问题征集”“揭榜挂帅组队攻关”等活动,形成了“老带新”“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他也是一名好师傅。与他签订导师带徒协议的59名徒弟中,1人在中国技能大赛中获奖,5人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获奖,31人晋升为技师和高级技师。

近年来,鉴于他在专业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被聘为山东省胜利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首席培训专家,长期担任采油、集输专业技术技能教练、大学生实习导师,年平均授课300学时,培训10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爱心育桃李,满园尽芳菲”。


信息来源: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