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态圈

从驶入进海路的那一刻,世界立刻柔软下来。

沿着S型的进海路行驶,沿途两侧,风景如画。退潮后的滩涂,被红色的碱蓬覆盖;绿油油的参差荇菜,随着海风左右“流动”。红绿之间,白鹭和黑嘴鸥、白蚌鸥点缀其间,昂颈高歌,给静态的风景增添了一丝律动。

“时速30公里/小时,禁止鸣笛。”这是青东五管理区不成文的规定。“白鹭的胆子很小,鸣笛怕惊扰着它们。”青东五采油管理区注采站站长吴大伟说。

正是这种渗入生活细微的生态保护意识,让这片曾经一只白鹭也没有的荒滩野岭,成为如今成群白鹭在此筑巢生息的栖息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和蓝色的井工厂融汇成这片滩涂一道独特的景致。

进海路是连通东城防潮大堤和青东五海油陆采平台的唯一途径。S型的路线蜿蜒曲折,从高空俯瞰宛如一条挺入渤海湾畔的巨龙,腾空傲视。其实,这条8.48公里的进海路在设计之初就藏着油田绿色开发的“匠心”。

“S型的设计首先是符合东营市滨海新城的生态规划,更考虑到减少对海洋洋流和生物的干扰。”青东五管理区安全主任监督苏亚冰解释说。

该路段由实体路段和透空段两部分组成。实体路段首次大面积使用对海洋以及海洋生物无污染的材质和施工技术;2公里的透空路段,每隔50米一跨的桩管并肩排列,为海中回游的鱼类架起了繁殖的通道。

开车大概十几分钟,一个现代化的井工厂赫然展现在眼前。在两个足球场大小的人工岛上,“横看成岭  侧成峰”,65口油水井纵横排列成两行,蓝色的抽油机错落有致、起起伏伏,犹如一支装备精良的劲旅,蔚为壮观。

“瘦小细长”是青东五海油陆采平台700S型皮带抽油机的典型特点。这种量身定制的抽油机宽度仅有1.5米,每口井占地0.3亩,相当于陆地井占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正是这种“集约式”思路,才在20亩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了65口油水井同时生产的壮举。

能源的重复利用,让平台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平台边隅一角,一套蓝色的天然气发电机设备引起记者的注意。这台设备将油井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伴生气,进行二次利用为稠油加热,同时减少了对电能的消耗和依赖。

“以前,平台上产出的伴生气用不了,只能输回地面。现在通过二次利用,一天就能节电一万千瓦时,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和清洁生产。”吴大伟说。

因为进井路和平台的建筑,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和植物有了栖身之所。

围绕平台转一圈,海蛎子、藤壶和一些叫不上名的植被附满了平台周边,也因为丰富的资源,吸引了鲈鱼等海鱼在此产子。平台周边挤满了晃动着小尾巴的鲈鱼幼苗,这里成为它们的庇护之所。

慢慢长大的鲈鱼并不急着离开,而是长到足够强壮才回归深海。正是掌握了鲈鱼的这一习性,摇着小船前来捕鱼的渔民,就围着平台和进海路下网。而平台吸引来的不光是渔民,还有越来越多的候鸟。青东五管理区的职工,也自觉变成了护鸟人。

因为一座平台,成就一个新的生态圈。

信息来源: 
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