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雷同志事迹材料

    [人物简介]朱玉雷,1991年毕业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2000年获得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地震勘探工技能竞赛第一名,被授予全国岗位能手;2003年荣获山东省第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评为胜利油田十佳敬业奉献模范;2008年被评为油田新时期十大标兵、胜利人才品牌,2009年被评为胜利油田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2010年被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成长成才典型。参加工作二十年来,朱玉雷同志立足岗位当先锋、作表率,围绕生产难题抓革新、搞攻关,搬掉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拦路虎”。他先后完成了爆炸法和旋转法解卡新工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泥浆粘度及比重配置工艺、改装反循环钻机等30余项技术革新和发明成果。

  “一名技术工人,只会操作设备是不行的。要当一个行家里手,惟有肯于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

  1991年9月,刚从胜利物探技校采集专业毕业的朱玉雷迈进了物探公司三大队2114队的大门,被安排到野外小队当钻工——这个地震队里谁都发怵的岗位。12月的一个大雪天,朱玉雷在黄河河滩上打井作业,由于工作经验少,三根钻杆突然掉到了井里。河滩淤泥厚,他折腾了近1个小时,自己冻成了一个“雪人”,也没把钻杆捞出来,后来还是有经验的老师傅解了围。从那以后,朱玉雷总结出:干钻机,光有力气和冲劲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原理,精通技术,成为专家。

  那次教训后,他每月100多元工资除去吃饭外,几乎全买了书籍,利用晚上和检修时间“猛啃”。自己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选择了矿业机械专业深造。当时他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一不打扑克,二不看电视,三要每晚拿出2至3个小时学习。1993年公司组织工人技术比赛,朱玉雷就取得钻井工第一名,2000年在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地震勘探工第一名。从那以后,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如果说第一代石油工人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奉献意志,那么我们第二代石油工人除了要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必须迎难而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1998年3月,朱玉雷第一次来到冷湖,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二维地震项目。当时用的主要钻井设备是一种“人抬钻”,但施工中经常出现卡钻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跟着钻机逐口井观察,反复进行了十几次现场实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爆炸法和旋转法两种解卡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卡钻问题。该成果应用于青海,节约生产成本20多万元。

  二进青海,这次他遇到了流沙井难题,全队十部钻机,一天仅打30几口井。对此,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攻关实验,摸索出了套管法、泥浆法和泡沫法等一套流沙井的钻井方法,保证了激发井深,提高了生产时效,单井成本也降到260元以内,降低打井成本40余万元。

  2003年2月,朱玉雷带队承担了新疆探区第一块全沙漠区块打井任务。施工伊始便遇上了拦路虎:反循环钻机钻井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嘴上已起水泡的朱玉雷经过两天的研究,巧妙地构思了利用空气反循环原理、让钻屑从钻杆臂与钻孔中间吹出的解决方法,改装了反循环钻机,创出450口的沙漠砾石区打井纪录。每口井的钻进成本由最初的1500元降到了410元,一个工区就为公司节约400余万元。

  2007年11月,在青格里底山地攻关项目中,由于半沙漠半戈壁地形,干胶泥遇水膨胀,很难成井。他手下的11台Man-300型钻机,一天才打10几口井。经过对钻机和打井环境的仔细分析,他将圆形钻杆“键”式传动改为六方钻杆螺纹对扣,并创新应用了注水反循环技术,一举解决了难题,使打井效率提高了8倍,单台钻机每日可多创产值8000元,年节省钻杆费用1.5万元。

  2010年的沙漠项目,甲方要求方圆5公里就做一个潜水面调查,朱玉雷带领攻关小组,创新应用反循环钻机进行潜水面调查,节约费用200多万元……

  “寻找石油过程的本身,就意味着奉献。每付出一丝艰辛,流淌一身汗水,就有可能汇聚成黑色的金子。”

  在2008年卡1工区,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出工时每人自带5公斤凉开水,不到中午就被喝个底朝天。为避免烫伤,朱玉雷和钻工们把工服、手套浸在泥浆中打湿降温。操作平台上烫得站不住脚,就往皮靴里灌泥浆水,时间长了,脚泡肿了,连靴子都脱不下来。

  2010年8月份,刚结束吐哈高温的洗礼,朱玉雷又带队征战塔里木腹地的玉北一井项目,连续作战47天,为项目施工任务的提前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2010年的西部进攻仗,朱玉雷在家只休息了45天,却带队完成钻井3.4万口、可控物理震源点2.8万余个,为油田西部进攻仗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98年第一次去青海,到今年年初从塔克拉玛干回来,10年里朱玉雷带队连续参加了西部地区二十四个施工区块的施工,累计完成地震钻井19万余口,合格率100%。可细细一算,他在西部也整整呆了8年多,可他在家最短的一年,仅呆了5天。

信息来源: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