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楷模代旭升

  [人物简介]代旭升,男,汉族,1955年4月出生,中专文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采油二矿,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参加工作39年来,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等荣誉称号,200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扎根一线,创业奉献是代旭升不变的情结。他带头实施“句号行动”,解决技术和设备问题2000多个;他发明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年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代旭升把对油田、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融入到技术创新历程,先后自主完成革新成果89项,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效1.4亿元。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这是代旭升常说的话。他坚持做到甘为人梯、诲人不倦,先后签约带徒69人,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32人晋升为技师,20人获得油田及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代旭升因技术精湛,成果众多,被人们誉为工人楷模。

  他,只有初中学历,却当上了研究生的导师;

  他,是一名普通的采油技师,却革新成功了80多项成果,并有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一名基层石油工人,却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

  他就是创新型石油工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高级技师代旭升。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这儿刮的风很小,连一片树叶也吹不下来,因为这儿没有树。”从胜利油田走出的一个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胜利油田。

  1972年隆冬,17岁的代旭升离开美丽的青岛,只身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他所在的采油16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最好的“建筑”就是队部几栋破旧的“干打垒”,四周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却看不到一棵树。这与自己的故乡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形成天地之差。面对艰苦的条件,初始的新鲜与好奇便被彷徨与失落驱赶的一干二净。

  不过,不久后的一次亲身经历,让他的思想彻底转了弯。

  一天,班上最偏远的永12—2井发生蜡堵,班长李友森带着队员一起去清蜡。队长自己压钢丝,代旭升他们几个摇绞车。压钢丝是个技术活,一刻也不能停,不像摇绞车可以轮换着休息。其他人几次想去替换班长,班长却说,这口井是高产井,蜡堵得厉害,还是我来吧。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班长站在井场上就像一颗钉子,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由于站立的时间太长,清蜡完成后,班长竟一下子跪倒在地。

  那一刻,代旭升的眼前,瘫倒的是班长。代旭升的心里,却站立起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从此,他暗下决心,要像班长那样扎根一线,当就当最好的石油工人。

  信念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

  然而,只有初中学历的代旭升,要当一名合格的采油工谈何容易?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代旭升读专业书十分困难,这机理、那构造常常弄得他晕头转向,可他没有放弃,硬是啃完了高中课程和《采油工艺》、《采油地质》等专业书籍。为尽快掌握清蜡技术,他手拿仅比缝衣针粗一点的钢丝反复练习,手上磨出了血泡,仍咬牙坚持。

  自胜者强。代旭升很快脱颖而出,一起来的同事还未出徒,他就已经能像师傅那样顶岗了。

  实践使代旭升感到,石油工人不仅要实干、苦干,还要巧干,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对一个采油工来说,平井场再平常不过了。代旭升参加工作后,师傅首先教的就是平井场,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把井场拍平拍直。干得时间长了,他觉得很费时费力。一天,他想起农村轧麦子用的辘轳,就用钢管装满沙土,两头一堵,然后用一寸细的钢管焊个把手推着它,很省力地就把井场压实压平了,平日里复杂繁琐的工作一下子变得这么简单。这让代旭升兴奋了好几天,也激发了他进行技术革新的热情。

  有段时间,代旭升在队里负责一种新式抽油机的管理。每次给抽油机加油,他和同事都要爬上4米多高的机器顶部,不方便不说,还很不安全。能不能改造一下呢?带着这个想法,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就在家里查资料,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工艺流程、结构原理。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作参考,一切设计都要靠自己琢磨,没白没黑地熬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却没有任何进展。

  面对困难,代旭升没有灰心。他调整思路,反复修改图纸,最终研制出“气压式加油包”,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应用。

  这件事让代旭升认识到:搞革新,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不会成功。

  在代旭升的脑海里,原油上产的难点,就是革新创造的重点;那些生产中的问题,就是革新创造的课题和努力攻关的方向。

  随着视野的开阔、研究的深入,代旭升提出了“句号行动”。在他负责的技术服务范围内,发生的所有技术、设备问题,即使再棘手再麻烦,他都会努力解决,争取不把问题上交。“句号行动”提出以后,他已经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2000多个,发明的“抽油机计量控制柜”、“角式单流阀”、“低压真空开关”、“增压泵软联接装置”,也都成为破解生产难题的妙招。

  38年来,代旭升先后自主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

  “开发心田才能开发油田”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集中精力,就是专注。”每当有人称赞代旭升是革新的天才时,他总是这样说。

  熟悉油田的人都知道,油井在生产过程中,进入井筒套管的天然气,常常因压力低而难以进入管线,直排到大气中,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代旭升又动了心思较起真儿。

  代旭升要把套管气变成节能增效的“钱袋子”。这个消息传开后,有人摇头:连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工人能解决?就是吹破天,我们也不信!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代旭升坚信不疑。最初,他采用空气压缩机抽汲套管气,可活塞隔几天就产生积碳。积碳一多,压缩机很容易发热,弄不好就会爆炸。为了避免发生事故,他连续几天盯在试验现场。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呼呼的北风直往人的衣领里灌,厚厚的工衣根本不管用。代旭升在寒风里蜷缩着身子,脚蹲麻了,就站起来跺跺;手冻僵了,就哈口热气暖和暖和;实在撑不住了,就围着设备跑几圈。

  但试验最终没有成功,空气压缩机不行。

  多次失败后,代旭升干脆自己搞设计,他先后两下江苏泰州,四到安徽蚌埠,行程上万公里,历经上百次试验,终于在2004年研制成功“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这套装置推广使用后,不仅每年在胜利油田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广到全国其他油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投入使用70多台该装置,每天可以回收天然气23000立方米。2009年,“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历来被人看作是一对矛盾,代旭升却不这么认为:“废气可以不上天,那原油能不能不落地?污水能不能不入海?”

  油田生产中有些油井因各种原因停井后,必须把污油放入露天池,既造成产量损失,又污染环境。代旭升便研制出集原油回收、防火、防盗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玻璃钢污油储存罐”代替露天污油池。现在,这项技术已在胜利油田普及,并在国内众多油田推广使用,仅胜利油田就年创效益100多万元。

  几年来,代旭升一直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作为立项攻关课题,已经有16项成果得到应用。这项成果还被推广到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长庆油田,收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为我们工人成长搭建了宽阔舞台,只要肯干、肯钻研,一线工人照样有地位、有干头。”代旭升说。在中国石化,从初级工、中级工到高级技师再到油田技能大师,技术工人的成长渠道宽广而畅通。正是扎根于这一片沃土,2005年,代旭升被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聘任为采油技能大师,成为一名高级蓝领。2009年,又被聘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

  “把一生献给石油是我最大的幸福”

  “把一生献给石油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代旭升的感触,也是他的心愿。

  现年已经55岁的代旭升,面对荣誉没有丝毫的懈怠,除了革新,他还尽心尽力把自己的经验、技术最大限度地传授其他人。

  2009年1月,从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三年的马珍福正式成为代旭升的徒弟。研究生拜工人为师,成为胜利油田“导师带徒”制度实行以来的一段佳话。马珍福说:“能给大师当徒弟,才是我的骄傲。”

  在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代旭升技术好,口碑更好。

  能成为大师的徒弟,确实是件幸运的事,但徒弟们的水平不一样,代旭升就因人施教。对刚收下的徒弟,他从基本功教起,手把手地传授技巧和心得。有的徒弟在理论上有解不开的疙瘩了,他就循循善诱讲原理,一个一个地解疑难。遇到徒弟在搞革新时碰到“拦路虎”了,他总会尽心尽力帮助找资料、出主意、想点子。

  “代老师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火眼金睛,可就是有点子、有办法,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就冲这,我们就喜欢他、爱戴他。”代旭升的徒弟、胜利东辛采油二矿职工张建国告诉记者。

  除了对徒弟言传身教之外,代旭升还创办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目前,已有在册会员1500多人,推出创新成果200余项,年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有人看到代旭升带徒这样认真,就开玩笑说:“老代,你是吃技术饭的,还是悠着点好,能留一手就留一手。”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油田培养了我,我回过头来帮助年轻人少走点弯路,尽快成长起来,也是应该的。”每当这个时候,代旭升总是淡淡一笑。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代旭升眼前一亮。当时年近半百的他又自学起了电脑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家里手。2007年,他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实施网上助学助教活动。网站开办两年多来,点击量已达20.8万人次,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

  在油田,工友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有难题儿,找老代,肯定给你个好交代。”而代旭升说,“自己技术再高明也有退休的时候,唯有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青年人,才能对得起油田对自己的培养。”

  除了网上的大批“粉丝”,代旭升现在已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各采油厂签约收徒69名。在69名徒弟中,有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20人获得油田及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信息来源: 
2011-09-21